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馬總統應該嚴肅思考內閣改組的問題 (台灣時報 社論 2009.2.25)

馬總統應該嚴肅思考內閣改組的問題


 


    一向專業從事商業調查的「中華徵信所」,近日公布了「台灣五百大企業經理人調查」。其中,有近半數經理人認為行政團隊的績效不彰,內閣必須改組;而其中又以經濟部長尹啟明、財政部長李述德分居最該被撤換的前兩名,其次是行政院長劉兆玄。尹部長被認為缺乏整體規劃、對外發言不當;李部長則被認為政策失當、無實務經驗、稅制方案不佳;劉院長則是執行力不足,沒有實際的施政績效。高達七成的經理人認為,今年的景氣回春無望!我們認為,這些整體而言屬性中立的企業經理人,其意見相當程度代表了多數民意,必須加以重視,嚴肅思考更換內閣,否則難以為台灣釐清發展方向,企業界也會因此對政府缺乏信心,如何齊心協力,共度國難?


    事實上,僅僅就在數日之前,考試院修正通過的「政務人員法草案」中,就明訂了政務人員因「政策錯誤」、「疏於督導部屬」、「言行瑕疵」、「健康因素」等必須去職的四項標準。而在這項調查公布後一天,劉兆玄院長在立院接受質詢時自己也認為,如果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低於負百分之五,代表「振興經濟特別預算」計畫案完全失敗,屆時將會承認失敗、承擔責任、「知所進退」。顯然,政務人員必須為施政無能、政策無效而去職,已經是「普世價值」而無庸置疑!


    雖然,何謂「政策錯誤」、「督導不周」、「言行瑕疵」或「健康不佳」,可能是見仁見智、人言人殊的感覺用詞,需要更精確的細則規範。然而,上述四項標準其實只是必須更換的最低標準,如果一般民眾對於某些閣員都有「不適任」的看法時,已經不需要仔細對照是否真的達到上述四項標準,就應該加以更換;否則徒然賠上整個內閣形象,會讓總統的支持度陸續下滑,並在後續的選舉中付出政治代價。其中的成本效益分析,所有的政黨都心知肚明,不待深入闡釋才是!


    觀察一個政務官是否適任,其實很簡單 看看他上任之後,是不是對於本身部會所負責的相關事務都會關照部屬,依據部門所掌提出適時的應變方案,並隨時隨地充分加以掌握,就知過半矣。舉最簡單、最熱門的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CECA)來看,姑且不談它是否會讓台灣「邁向統一」,或者台灣主權是否受到傷害等政治引伸,既然這是馬英九總統的競選政見,必須在他當選總統後加以落實,而兩岸大三通之後,「既定政策」就是接著要和對岸談判這個協定,而這個協定的內容包羅萬象、千頭萬緒,當然必須要有充分的研究,才能和對岸一起上談判桌!


「新政府」上任已經滿九個月,但據我們所知,所有相關部會,不管是陸委會、經濟部、農委會等,迄今都處於剛剛在進行研究計畫「發包作業」的階段,沒有任何完成的研究計畫,可以清楚地讓各方瞭解台灣每一個個別行業在兩岸「自由貿易」之後,受到何種衝擊,或者獲得何種利益,需要多長的降稅調整期,是否該將其排除在自由化之外,政府又應該提出哪些配套措施來加以因應,而政府的基本立場又應該是什麼?乃至於各方雖然關切,卻又無力據以討論。其實,連它的中英文名稱為何、優劣得失為何,到現在還沒有一場政府內部的協調會,乃至於府、院、黨之間,以及經濟部、陸委會、外交部部會之間,「各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這種狀況,凸顯了這個內閣的無知、無能與無遠見;對於關係台灣未來如此重大的議題,竟然是如此地輕忽與草率,能不令人擔憂與寒心嗎?


    過去,藍色政府曾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綠色政府曾提出「綠色矽島」、「八一○○,國家啟動」、「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等,不管成功與否,總有一個發展方向。如今,除了「愛台十二項建設」以外,內閣的台灣發展的藍圖為何,沒人知道,而內閣也似乎認為沒有必要。這種內閣,不需要改組嗎?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不可取的DRAM抒困決策模式 (台灣時報 社論 2009.2.18)

不可取的DRAM抒困決策模式


 


    台灣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廠商茂德科技公司的跳票危機,在日前八家銀行團確定了三十億元台幣的增貸案後,暫時獲得了解除。然而,從去年年底迄今,政府對台灣DRAM產業所採取的政策,以及對該企業的態度,卻令人擔心不已。這種經濟決策的模式如果持續下去,會讓人對台灣經濟的前景感到悲觀;政府領導人必須從中獲得教訓,否則就應該「換人做做看」,以免讓人對台灣經濟的信心日益流失!


    DRAM是積體電路的元件,用來進行記憶之用,廣泛地使用在各種電腦、控制器和消費電子產品。但是其技術日新月異,研究發展極為重要;而研發的投資極為龐大,國內幾個DRAM廠商基本上並沒有進行原始研發,只是分別和幾個全球具有技術的廠商「技術合作」,應用其開發的原始技術來生產記憶元件,供應電子產業使用。台灣目前擁有六家廠商,產能曾經占全球四成,和韓國不相上下,且被政府列為「兩兆雙星」的重大經濟支柱。


    不幸的是,這個寡佔市場的價格波動極大;幾年下來就會有一番大波動,沒有競爭力的廠商陸續被合併,包括宏碁和德州儀器合資的德碁在一九八九年成立,但在一九九七年就無力競爭,轉型為晶圓代工,並在一九九九年讓台積電合併。韓國的海力士也是LG和現代合併的成果;日本的爾必達,也是NEC和日立該部門合併的結果,可見這個市場沒有高超的研發,根本難以存活!這一波的價格循環,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加上最近的金融海嘯肆虐,價格更是崩跌到連材料成本都不到,每一家廠商都面臨倒閉的風險,台灣的市占率也已經掉到一成五。然而,韓國的三星和海力士兩大廠看來是要仗恃較大的規模和技術,利用不減產的策略,讓價格難以迅速回漲,藉此將台灣、德國、日本、美國等競爭廠商逐出競爭圈,獨享這個廣大的市場!


    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早在去年第四季顯現。當時經濟部在各方關切之下,宣布政府將會對該產業進行抒困,這才出現了「國家發展基金」的擴大,並且讓立法院通過一千億元的資金,計畫對該產業進行抒困。然而,這些納稅人的血汗錢當然不可能像「肉包子打狗」,必須「有去有回」。因此,經濟部很清楚地設定了兩個原則:一、廠商必須整併,二、必須擁有技術。這兩項原則是正確的,但是爾後的發展卻越來越離譜,因為政府提出原則之後,卻要讓廠商自行提出整併計畫,其間政府又有意無意地透露「不會讓廠商倒閉」的訊息,讓廠商有恃無恐,根本提不出政府所要的計畫;乃至於兩個月之後,迄今一事無成!


    除此以外,茂德一百多億元的銀行團聯貸案到期,政府一面說不願意涉入,卻三番兩次透露「利多」訊息,包括情人節前夕還說出「茂德可以過一個愉快的情人節」這種重大影響股市的言詞,但卻又不願意直接背書,要銀行團自行決定是否增貸!政府不是廠商,不應該說出這些前後不一致的言論,讓廠商或銀行搞不清政府的態度到底如何。身為政務官,一言一行都代表公權力的行使,影響相當重大;這等輕浮的言詞,對照「股市上兩萬點」的不負責任言論,凸顯出不適任的政務官正在為國家進行重大經濟決策,實在令人擔心!


    我們呼籲,在金融海嘯之下,情況相當特殊,不必開口市場、閉口市場。若不想負責任,就撒手不要管它,讓市場自行決定生死!但如果決定要救這個產業,就必須展現決心和魄力,從上游的技術廠商開始,強力主導垂直整合廠商,務必讓其成功。想要靠廠商個別整合,由於利害相關重大、看法心機各有不同,根本難以成事,徒然傷害政府形象,並賠入台灣該項產業。這種決策模式,十足地不足取,快展現政務官該有的風采吧!


2009年2月12日 星期四

強化社會救助網 讓底層民眾尊嚴過活 (台灣時報 社論 2009.2.13)

強化社會救助網 讓底層民眾尊嚴過活


 


    「狠媳枕頭悶斃癱婆」、「復健路苦 三燒傷患險共赴黃泉」、「工作難找 父攜二幼子燒炭」,這是昨日一份報紙社會新聞版面比鄰出現的三則新聞,看來令人感嘆、憂心不已!如果加上近來無力繳交學費而休學、轉學、偷竊搶劫、勞資爭議、罹病憂鬱、求神問卜等情事都在明顯增加的情況,顯示我們擔心在金融海嘯之下將衍生「社會問題惡化」的情境,的確正在發生之中。朝野都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亟思解決之道;否則除了經濟困頓之外,台灣社會可能會惡化成一個「不適合居住」的場所,其嚴重性不在話下!


    在國際金融海嘯肆虐之下,提供各國赤字施政的絕佳藉口 數百億,乃至於數千億元的預算赤字,都成了景氣大蕭條之下師出有名的妙藥靈丹,可以充當各國政府盡情揮灑的魔法棒 不管這些「復甦計畫」是否真的用在刀口上。政府當前提出的各種方案,都是以「短期提高就業」為主,不管是各部會提出的「短期就業方案」,或是「消費券」的發放,都無法解決長期的景氣問題,因為在出口不振,以及擴大長期性內需緩不濟急的情況下,景氣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得解決。因此,在近年來景氣早已不佳的情況下,去年第四季以來的大蕭條可說是在社會的經濟傷口上抹鹽;連首善之區的台北市,許多過去未見到賣花或乞丐的路口,目前都充斥著這種難堪的社會景象,說明了經濟情況之遭已經在侵蝕做為文明人類的最後一點尊嚴!


    而當維持人類尊嚴僅有的條件都不存在時,就是社會秩序崩潰瓦解的時刻;因為生活在這樣的情境中,或者生命財產將隨時遭到威脅,或者周遭的非人道景象將難以令人忍受!


    在政府迄今新提出的方案中,雖然也有局部性協助弱勢學生解決午餐、免除書籍費等措施,但是距離一個妥善的「社會安全網」所需要的照顧還差很遠。「狠媳枕頭悶斃癱婆」就是一個案例,它凸顯了劉兆玄院長提出的社會「長期照護方案」社會的確有其需要,但是才提出構想之後就立刻遭到財務上的質疑。對照「國家發展基金」已經獲得「共識」,將建構數以千億元支持企業的資源,顯示國人對於弱勢族群最最需要的完整「社會安全網」吝於投資,卻對經濟強勢族群獲利最大的「產業安全網」大開方便之門,這當然會讓上述社會問題和治安惡化的情況每下愈況,不是一個富裕如台灣的經濟體該有的現象!


    我們呼籲馬總統和劉院長,在此關鍵時刻深入基層,進行第二次的Long- stay,並要求地方政府配合,隨機抽樣訪問地方上的各種弱勢族群,特別是曾經燒炭、自殺、輟學、失業者及其眷屬,現場深入瞭解民瘼,以彌補「啣金湯匙出生、在冷氣房規劃」的不足之處!


其次,在官方社會安全網遲緩、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可以考慮快速建立全面性的民間「愛心關懷網絡」,徵求有能力和意願的中產階級志工,透過政府提供的網路平台媒介,以多個家庭協助一個家庭的方式,協助有關懷、照顧需求的弱勢族群,獲得源源不斷的社會關愛,以彌補正式社會安全網之不足。這種全面性的自發關照,應該可以大幅解決許多因為缺乏社會愛心關懷所衍生的自殺、偷竊、搶劫等情況,協助建立一個穩定、安全的社會。


最後,我們呼籲將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改成「經濟暨社會委員會」,以根本性地扭轉目前所有施政偏於「經濟建設」,卻忽略「社會建設」的長期缺失。花四年五千億的大錢,可以照顧企業,也可以解決部分的失業,但解決不了經濟成長後的社會負面發展,無法獲得一個「幸福的社會」!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兩岸簽CECA的急迫性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09.2.11)

兩岸簽CECA的急迫性


·      2009-02-11 中國時報 【杜震華】


     時論廣場 二月八日 登載洪財隆教授的大作〈兩岸洽簽CECA的玄機〉,提出洪教授對於兩岸簽署CECA(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的疑慮。洪文觀點代表部分國人(或稱「懷疑論者」)對這種協定的疑慮,應該加以重視。筆者在此回應,就教洪教授和各方專家。


     洪文表達了下列幾項觀點:其一、國內有人誇大「十加一」的效果、散播「十加三」即將上路的「假消息」。其二,認為兩岸簽署CECA就會獲得中國同意台灣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是一種「邏輯跳躍」,無法保證成功。「胡六點」提到「探討兩岸經濟共同發展與亞太經濟合作機制相銜接的可行途徑」,可能只是放寬台灣參與APEC(亞太經合會議)的空間。其三,若只和對岸簽署CECA而無法和其他國家簽署貿易協定,將讓台灣「成為中國經濟附庸,產業更大規模外移中國」!


     洪文第一和第二項觀點筆者大致同意。國內的確有人經常高估「十加一」(東協加中國)對台灣的貿易衝擊效果,也有意無意地鋪陳「十加三」(東協加中、日、韓)即將運作的錯誤資訊,值得檢討和澄清。其次,和對岸簽署CECA的確無法保證台灣就可以和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童騃式的樂觀可能會屢戰屢敗、一事無成。


     然而,雖說「東協加三」可能因為中、日間的宿怨而一時難以成形,「中韓自由貿易協定」卻已經在醞釀之中,三年兩載之後很有可能簽署。若韓國產品可以免關稅進入中國,對台灣的殺傷力絕對遠大於「十加一」,台灣自然不應輕忽。而要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早日推動兩岸間的CECA能夠儘快抵銷其對台灣的負面效果。由此觀之,台灣的時間壓力自然很大。


     其次,即使「東協加一」對台灣的「貿易效果」不大,但對台灣的「投資衝擊」卻影響甚巨,而且早已發生。筆者一位學生服務的台灣公司製造刷卡機,兩年前遷離台灣||不是到對岸中國,而是到新加坡新加坡?沒錯,是「新加坡」!乍聽之下筆者也難以置信,因為新加坡的工資和地價在亞洲都名列前茅。唯一可能的解釋原因,是在新加坡生產可以免關稅出口到其他東協國家和中國。如果這家企業的行為不是單一個案,則這種巨大的「投資效果」是目前「經濟模型」難以適當掌握的。


     這種貿易協定帶來的「投資效果」會有多大呢?筆者簡單舉幾個數據讓大家參考:從二○○二年(簽署「東協加一」那年)到二○○七年間,全球外商直接投資累計總量提高了一二五%,東亞提高一六%。在其中,台灣提高六二%,韓國提高九一%,新加坡提高八四%。依照洪文論點,和中國簽署CEPA,應該更早「成為中國經濟附庸,產業大規模外移中國」的香港,卻提高了二五二%!此外,泰國提高一二三%,馬來西亞提高一四%,資源豐富的印尼更提高七三%。台灣外資是東亞主要競爭對手中提高最少的,顯示台灣在「十加一」之後,早已被邊緣化了。


     貿易理論告訴我們,經貿正常化和整合化之後,雙方的「比較優勢」更會充分顯現。因此和中國經濟互賴之後,雙方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都會獲得更大市場的助益,台灣勞力密集產業會往中國移動,但高科技產業卻同樣會獲得中國的投資、成長地更快,帶給台灣更多的產出。香港依賴中國、新加坡依賴東南亞,愛爾蘭依賴歐盟,都沒有萎縮,反而快速興起。


     最後,世界是平的,也是變動的;就算「胡六點」無法保證台灣在CECA之後就可以在國際上「暢行無阻」,但誠意、智慧和互利當然高於對立、爭鬥和僵持,「懷疑論者」小看了台灣影響中國的力量,套句俗話說:是在「唱衰台灣」!(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尋找大三通下的博物館產業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9.2.9)

經濟人語:尋找大三通下的博物館產業(杜震華)


20090209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周一刊出)








台灣發展博物館產業,能吸引陸客到訪了解先民歷史。圖為大陸旅遊業組團到故宮參觀紀念商品店。資料照片 圖片: 1 / 1


兩岸大三通之後,台灣可以大力發展博物館產業。乍看之下會覺得奇怪,為何教育展示性的博物館是一種產業;而且在兩岸大三通後可以大力發展?
沒錯,博物館雖屬教育展示特質,但也是一種產業。巴黎羅浮宮2007年的參訪人次為830萬,只要收取每人400元的門票(9歐元門票現在約等於410元台幣),收入就有33億元。加上館方出售的紀念品和餐飲,就可增加高達數倍的收入。若有幾百萬人是為了羅浮宮而湧進法國的話,衍生的經濟效益就更為龐大。加上博物館可以為本地同胞帶來的休閒、旅遊和教育功能,使得「博物館產業」成為先進國家極端重視的產業。


讓陸客認識台灣史
美國擁有的博物館、歷史古蹟和類似機構有6980個(05年),其中博物館有4763間。2006/07年度進入博物館的成人有2704萬人次,約為美國總人口的十分之一。這使得07年全球40大博物館中有10個位於美國,06年的收入達到115億美元。聯邦政府一年給予史密斯松寧博物館系統的補助高達5億多美元;甘迺迪藝術中心和國家美術館也分別獲得1億美元。國家和人民的支持,成為美國博物館產業興盛的動力。
博物館體系除扮演教育、收藏、研究的功能以外,豐盛的展示內涵成為各方參訪華盛頓特區的重大誘因,特別是免費又超優的國家博物館。訪問大波士頓地區的外地人,多數也是被保存優良、解釋生動的美國重要人士的紀念館和遺跡、遺物(如詩人愛默生、文學家梭羅、甘迺迪總統、五月花號、北橋古戰場)吸引而至;搭配頂尖的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以及夢幻城堡般的衛斯理學院,才造就了大波士頓區致命的吸引力!
台灣和大陸在海空運直航之後,的確擁有了爭取陸客旅遊的機會。然而,台灣除了日月潭、阿里山、太魯閣和墾丁以外,少有特別吸引陸客的景點。若能善用各種博物館讓陸客認識台灣的歷史和風情,不僅可讓台灣行更為豐碩,更可因理解台灣而讓兩岸關係朝向對台灣有利的方向發展。
到中國旅遊的同胞一定體會到,除了自然景觀外,主要就是看各種名勝古蹟,特別是博物館,來了解歷史文化。北京的故宮不說,西安的兵馬俑、成都的三星堆、長安的馬王堆,都是以博物館來介紹當地的歷史文化。台灣目前有近五百間博物館,多數是在近20年內設立的。但除了少數國家級博物館較有規模以外,私人博物館仍有待加強(奇美博物館的西洋繪畫、樂器和雕塑是個例外)。
美國紐約州的康寧玻璃博物館可說是民間博物館中的翹楚。45千件的玻璃品收藏,縱貫人類35百年的歷史。雖然一年只有20萬名遊客,但從師傅的實際製作、觀眾的親自動手、美麗絕倫的藝品,加上最前進的科技(如康寧製作的太空船玻璃),到訪者都能獲得物超所值的幸福感!


提高相關文化預算
台灣的故宮博物院以260萬名訪客在07年名列全球第10,除此之外幾乎沒有國際級的博物館。如果有一個停車場遼闊、規模宏偉、收藏豐碩的「台灣開發博物館」,讓訪客了解台灣過去400年來先民奮鬥的歷史、發生的大事、使用過的器物等,豈止大陸訪客將絡繹不絕,本地同胞也將摩肩接踵,「愛台灣」之情也將油然而生。馬總統競選政見中要提高文化預算,何不從發展博物館產業開始!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2009年2月5日 星期四

解決大學畢業生大量失業的三個途徑 (台灣時報 社論 2009.2.6)

解決大學畢業生大量失業的三個途徑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在去年十月辦理「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結果發現大學程度的勞工平均失業率已由八十五年的百分之七點一六,提高到九十七年一至十一月的九點三三。也就是受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中,每十位就有一位是處於失業狀態。另根據民間「人力銀行」的統計,今年剛剛畢業三個月的大學生,失業率更高達六成以上。雖然統計基礎不同,但是情況嚴重,讓教育部長呼籲各大學必須重視學生的就業問題。台灣大學生的就業,已經嚴重到必須以「就業危機」加以視之;否則眾多「知識份子」無業可就,將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台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主要來自於兩方面:供給和需求。供給面的問題大家都耳熟能詳:大學畢業生由民國八十五年的七萬人增加到九十七年的二十三萬人,足足增加了兩倍多!需求面是企業的求才人數無法相應地提升,自然使大學生失業率居高不下;加上此波全球金融海嘯的影響,企業放「無薪假」或正式裁員都無法解決問題之下,新聘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更是慘澹,當然使剛畢業的大學生四處碰壁、求職無門!


政府不是沒有協助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各種名義的就業方案紛紛出籠,動用的社會資源和累積的政府債務不斷增加,號稱能夠增加的就業人數也不斷攀升。如果這些宣告的就業機會是真的,失業率應該大幅下降才是,但失業率卻不斷升高,寧非怪事一樁?若說這些就業方案需要更多時間來加以實現,則這個政府的首要任務似乎是大幅增加「研考會」和「勞委會」的編制,以同時獲得增加就業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效益!就算要歸罪於「金融海嘯」的威力持續加大,使得各種方案的效果難以顯現,內行人也一眼就看出,目前的急就章方案只是以「短期就業」方式將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往後拖延,絕難真正解決其失業問題!


我們當然不能武斷地認定說:這些短期就業方案完全沒有價值。因為對失業家庭而言,短期就業方案比起失業當然具有明顯安定社會的效果。但我們憂慮的是,為何新政府上台迄今已滿八個月,卻還看不到像樣的「長期促進就業方案」,讓大學生們可以比較安心地就學和就業?台灣今天大學畢業生難就業的原因,除了上述的供給面和需求面以外,還涉及大學畢業生本身的生產力問題。因此,要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就必須從三方面著手,有系統地提出長期有效的方案;否則半年之後短期方案結束時,又面臨了「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窘境,不是一個有效能的政府應有的態度!


從供給面來看,加速執行大學供給面的「退場機制」是必要的,絕對不可讓劣質大學寄望中國大學生來解決其招生問題。當九成以上的高中生可以輕易進入大學時,其效果不僅是大學生的平均素質低落,更全面促使高中生散漫放縱,難以普遍提升程度。當眾多沒有國中英文程度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後,任何人都無法期待這種「大學生」能具有生產力,獲得雇主的青睞的。從需求面來看,改善投資環境、提升中長期投資的雇用效果,才是政府該做的投資。美國新振興經濟方案和中國大陸的刺激內需方案,都有大量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台灣在這方面卻付諸缺如,或有如龜速一般,如何面對巨大變局?舉例而言,要讓國內外旅客進行旅遊消費,至少在交通、停車、設施、內涵各方面,都需要更多投資才有效,國內此類投資根本不足,卻還是只想拉攏陸客而不願投資,如何擴大國人旅遊之內需和就業?更重要的,在投資環境上,我國在世界銀行的「經商環境」評比中仍有巨大的改善空間,為何不在此關鍵時刻有效改善、大幅提昇?


至於在大學生的生產力方面,今天一個普通大學畢業生,其生產力大約只相當二十年前的高中畢業生,如何能獲取佳職高薪?在此關鍵時刻,教育部必須嚴格評鑑大學,讓就業率的高低成為大學退場與否的重要項目,讓大學更緊密地和社會需要的人才結合,才能迫使大學「生產」名實相符,足堪就業的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