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消費券不應和振興經濟新方案預算包裹立法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11.21)

消費券不應和振興經濟新方案預算包裹立法


 


    在提出八百二十九億元「消費券」計畫後,行政院繼續提出了龐大的四年四千億元的「振興經濟新方案」計畫來刺激景氣;而且要將兩者包裹立法,送交立法院以「特別預算」方式加以通過,財源則完全以政府負債方式來加以因應。我們認為「橋歸橋,路歸路」,性質差異巨大的兩項方案不應該包裹立法,否則就是「綁架」立法院,將受到嚴厲的批評與杯葛,其後果極為嚴重。行政院不應便宜行事,糟蹋了消費券的良法美意!


    在「消費券」計畫正式提出來後,雖然社會仍有某些疑慮,如無法改善所得分配、政府債務提高、效果不可能持久等,但由於「通通有獎」,且消費範圍快速放寬,使一般大眾樂於見到這項「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而各種商家也都產生了樂觀預期,希望藉此部分扭轉景氣低迷的負面效果。雖然這個計畫只是將民眾的儲蓄提早花費,增加的負債遲早要以賦稅償還(產生了世代不公的問題),但既然稍有助於短期景氣,而金額未過於巨大,我們還可以容忍。


    然而,額外要完全以負債方式,推動四千億元的「振興經濟新方案」,卻是另一回事。沒錯,以「擴大公共建設、推動都市更新、鼓勵民間投資、產業再造」等方向,包涵「軌道建設、公路建設、衛生下水道、老舊橋樑改建、農村再生、防洪治水」等建設項目的基礎性建設,是比較可以達成恢復景氣、減少失業、提升競爭力的效果;然而在這些項目中,軌道建設、公路建設、衛生下水道、農村再生、防洪治水等項目都屬於原來的「愛台十二項建設」。在完全以債務支應下,雖然能提早推動建設,但所有的財務規劃已經完全走樣!在沒有清楚說明未來政府債務變化,以及預算平衡的時程規劃之前,期待代表人民監督政府的立法院「全盤包裹」通過,行政院難道不會覺得不安與愧疚?


原先「愛台十二項建設」的財源有其清楚的來源規劃,包括政府投資二兆六千五百億元、民間投資一兆三千四百億元,在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為百分之六之下,預期各級政府每年收入成長百分之七、支出成長百分之五,預算將在2013年達到平衡。如今,經濟成長率大幅下降,各級政府的收入大減而支出卻大增,加上提前以債務方式支應這些「愛台十二項建設」的項目,必然使得政府債務大幅提昇。如此一來,未來政府收支如何演變,未來債務如何變化、如何清償,四年後的政府還能有多少的年度施政資源?在這些問題沒有獲得釐清之前,立法院對這項包裹立法根本並沒有足夠的討論基礎!


此外,眾所皆知,只要資源下放到地方政府,經常就淪為鄉里的魚肉對象。這些下水道建設、防洪治水、都市更新、農村再生、便捷交通網路等建設,其詳細內容為何?將如何發包、如何監督?號稱要建立「廉能政府」的馬政府如果無法提出一套完整的配套制度,如何讓社會相信這龐大的預算不會淪為明年縣市長選舉的「綁樁」經費?


藍軍上台之後,馬上就發生了台東縣長以考察之名行觀光之實的事件,台北縣長身邊要員也發生了貪瀆案件,迄今尚未看到馬政府有何種高明的廉政機制!因此,我們認為「振興經濟新方案」不可綁架「消費券」計畫,成為馬政府的「提款機」!


消費券是短期措施 政府需擘劃長期政策降低失業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11.19)

消費券是短期措施 政府需擘劃長期政策降低失業


 


    行政院終於拍板定案,「消費券」的發放將以「人」為對象,每人都將發放消費券,額度為三千六百元;而且將「不排富」,必須在明年底以前用玩,以儘速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如果個人覺得不需要,要捐給慈善團體,也可以抵稅。整體預算需要八百二十億元,將以特別預算來推動,預期將讓九十八年度的國內生產毛額增加百分之零點六四。


    我們曾經說過,這種作法等於強迫人民將整體的儲蓄提早用於消費,對於刺激短期的景氣是有幫助的。然而,在一般預算制度之外,以「特別預算」來提供資金,就會排除預算法對政府累積債務的限制,容易無限制地提高政府債務,將對已經龐大的政府債務造成「雪上加霜」的效果,不利於未來的政府施政。而「不排富」的作法,也無法達到社會福利所追求的「所得重分配」效果。只是,比起「退稅」,「消費券」的確可以產生更快速和有效的內需效果。


    然而,令我們憂心的,卻是在發放「消費券」,政府債務增加八百億之後,如何持續面對「金融海嘯」的問題。其實,各種資訊都透露出來,目前電子、觀光、金融等產業都面臨極為嚴重的不景氣;許多廠商要求員工進行不支薪休假,週休達到三天之久,希望藉此度過訂單大幅減少的衰退狀態。


到今年底或明年初,台灣就會面對另一波極為嚴重的失業潮。在這種壓力之下,行政院居然將大筆資金以「消費券」的方式消耗掉 這其實只是「治標而不治本」,就算可以提高百分之零點六四的經濟成長率,但未來又將如何面對即將提高的失業率?


    我們不時呼籲,面對一波又一波全球金融海嘯所引起的經濟衝擊,行政部門不能以一種「打帶跑」的方式加以因應;必須要整體思考,如果景氣低迷持續個幾年之下,如何去面對困境?因此,除了「新政府」上台時所提出的短期性「促進內需方案」以外,其他各種經濟方案都應該屬於中長期方案,才能夠一方面刺激景氣,一方面提升國內勞工和企業的競爭力,方有可能在中長期維持台灣經濟的力道,不會完全「看天吃飯」、隨著全球景氣的狀況「隨波逐流」。


    例如,在一九七三年底的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之後,台灣陸續提出了「十大建設」的各種建設方案,不僅讓台灣早日脫離全球性的經濟不景氣,還讓經濟成長率維持在百分之十上下,繼續創造出難得的「台灣經驗」。在這次金融海嘯之下,中國大陸也有魄力地規劃挹注四兆人民幣,提出多項交通建設來刺激內需。如果政府真的提不出更好的方案,我們願易支持政府以特別預算方式,提早進行「愛台十二項建設」的幾項重要內容 但必須明訂四年後中央政府的累計債務維持不變,來矯正這種「預支」所增加的債務!


    換句話說,在景氣持續惡化之下,我們可以支持提早進行實體建設,來克服景氣低迷的困境;但條件是政府的累計債務不能無止境地擴大,而這也是馬政府在規劃「愛台十二項建設」時,承諾人民的。


    「消費券」人人喜愛,但是不要愚弄人民,請清楚地告訴社會大眾,接下來政府要怎麼辦!


2008年11月16日 星期日

國發基金使用 不可兒戲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08.11.17)

國發基金使用 不可兒戲


  • 2008-11-17
  • 中國時報
  • 【杜震華】


     在全球金融海嘯的衝擊下,可說是百業蕭條、商不聊生。為了協助企業度過難關,政府要將原來規模二千億元的「國家發展基金」擴大為一兆元,以備隨時「進場護盤」,防止骨牌式的企業倒閉。


     最新的發展,是台灣的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產業正遭逢大幅虧損,行政院準備由國發基金提出一千億元的企業改造計畫,對廠商直接入股來挹注資金,同時要求大股東同步增資,並要求廠商提出自救方案,以達紓困效果。這計畫近日將提報行政院會討論,最快「一兩周內」就可正式上路。經建會表示政府的大原則是「救產業,不是救個別企業」;因此將增加一道策略性的評估,讓評估增加為三道審核程序。


     我們對於如此重大政策,居然在「最快一兩周內」就要上路,感到憂心。這項政策顯然存在著兩大問題:一是「救產業」沒錯,但是要救哪一種產業,以什麼標準來篩選,政府迄今沒有任何說法。二是「三道審核程序」其實無法保障民眾高度質疑的「利益輸送」問題不會發生。


     以經濟學理來看,當政府要以國家資源介入某種產業時,必然是選擇其「關連效果」最大的產業為對象。今天,所有的產業都面臨寒冬,一樣都需要「紓困」。為何DRAM產業就比其他產業優先?它的投資是巨大沒錯,但高投資和高風險是伴隨著高利潤,不應該是優先協助的理由||除非它的「產業關連效果」大於其他產業;只要一垮,失業和後續連帶關廠將多於其他產業。


     然而,這種「假設」需要實證資料來支持。筆者的直覺是,台灣的DRAM產業雖然資本技術密集,但基本上還是代工業,並沒有核心技術;加上其屬於上游產業,且雇用勞工有限,總關連效果不大。傳統房地產傳統產業反而擁有龐大的上游連鎖效果,任其倒閉才會引發大量失業和關廠。況且,DRAM產業除新進者以外,多屬於高薪高獎金員工,在同處於失業的情況下,會比其他產業員工更有能力度過失業期才是。


     因此,以DRAM產業為優先紓困對象,並沒有充分的理由||也許,純粹只是因為他們的老闆比較有機會接觸到政府高層,而政府的產業主管在這些廠商存活下來之後,發展「第二春」或兼職有更好的機會而已!套句學術用語,是這種產業的「尋租」活動較為明顯而且有效罷了。


     其次,政府迄今無法提出一套良好的監督機制,來確保紓困結果不會變成「利益輸送」。雖然擴大國發基金的政策在經過蕭副總統說明之後,反對的聲浪獲得抒解,但各方都還是要求要有足夠的「監督配套」;特別是在前國家領導人都因為貪瀆案件進入司法程序之下,社會上根本沒幾個人對政府官員的操守具有信心。在這種情況下,動輒數百億元的紓困個案(即使是「入股」),必然涉及個股的漲跌,以及事後的公司獲利,政府不能在沒有讓人民放心的「涉案官員」監督機制下,就將社會大眾的大把鈔票往廠商身上拋去。


     也許,在「不明財源罪」通過立法,加上參與紓困決策的官員的三等親屬在廠商提出紓困申請之後,就不得購買該廠商股票;甚至於「涉案官員」在離職後三年內不得專兼職於獲得紓困的企業內,等情況之下,這項政策才有討論的空間。快速實施本項政策的結果,極可能重演前朝政府的貪瀆弊端,政府必須高度戒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2008年11月11日 星期二

面對經濟景氣危機 政府必須誠實面對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11.11)

面對經濟景氣危機 政府必須誠實面對


 


    中央銀行於九日黃昏召開緊急記者會,決定調降利息一碼,即零點二五個百分點。這是一個半月以來央行第四次降息,讓重貼現率由百分之三點五降到目前的二點七五。然而,十日的台灣股市並沒有受到激勵而這項決策「善意回應」,收盤時加權股價指數還跌了兩點!


    央行緊急調降利率的原因,當然和最近兩個月台灣出口連續出現負成長有關- 繼九月份出口出現百分之一點六的負成長後,十月份的出口負成長擴大到了百分之八點三;而十月份對中國大陸的出口負成長更超過了百分之十,顯示國際金融海嘯的威力果然強大無比,台灣經濟要維持原來的成長預期已經難如登天!


    然而,我國官方對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居然還是設定在百分之四點八,領先韓國的四點一、香港的四點一,以及新加坡的三點六,成為「四小龍之首」!這其實並不表示台灣的經濟情況特別好,而是政府「務虛而不務實」的一種表現。其實,國際貨幣基金在十月份的「全球經濟展望」中,早就將我國今年的成長率調降到百分之三點八,低於韓國的四點一;明年我國更以二點五,落後韓國的三點五足足一個百分點,但目前的官方數據還是領先其他競爭對手,令人相當不解。


    這種「物虛而不務實」的施政態度,說穿了只是要盡可能維持一個漂亮數據,讓「真相」在沒有被揭露之前,能維持官府的顏面,好歹距離馬總統設定的「六三三」競選承諾沒有太遠,可以對民眾稍微有所交代。


但是,每次被揭穿了這種浮誇的表面功夫時,往往會美其名說是要建立「民眾信心」。只是,這種要不得的務虛心態,讓民眾無以進行正確的經濟決策判斷,往往在誤信了政府的「謊言」之後,受到更大的傷害。遠的不說,就拿馬總統當選後,經濟部長信口開河地說出「股市上萬點」,讓眾多升斗小民在誤以為真大買股票,然後紛紛嚴重套牢,害得馬政府民調節節下滑,民眾怨恨之聲也不絕於耳,於今難卸其忿!


    這種物虛而不務實的施政風格,其實還造成政府無法真正面對現實,據以提出務實而有效的政策。以近來政府的施政而言,似乎除了「江陳會」以外,其他部會都沒有事情一般;一直到中央銀行調降了利率之後,大家才頓時恢復神智,發現原來經濟情勢如此險惡,台灣狀況如此不堪,而財經部門似乎早已鬆懈下來。


    這種無法正視問題,務實解決問題的態度,所呈現出來的現象就是政策不完整、不連貫,以一種「且戰且走」的態度面對變局;也無法以一套完整而長期的配套政策,一次革命地既解決現有問題,又能為未來的經濟復甦奠定堅強的基礎。例如,當政府不斷地追加赤字預算,來解救企業、臨時性地雇用失業勞工時,為何不能好好規劃,以有效的職業訓練來取代許許多多可有可無的臨時性工作,好讓他們在受完訓練之後,真的可以應付更嚴峻的挑戰呢?即使要救企業,為何不花費在資訊基礎設備上,去協助弱勢家庭、農民、原住民等族群,並藉機訓練他們資訊能力,讓他們一勞永逸地提升競爭力呢?


    當年林信義副院長曾老實地告訴民眾:「苦日子要過三年」,讓大家有充足的心理準備,務實地規劃生活。然而,到目前為止,政府還是無法告訴民眾,景氣到底要壞多久?民眾該如何因應困局!政府現在可不可以實話實說?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聯合報二次江陳會座談會 (聯合報 座談會專版 2008.11.10)





座談會》二次江陳會 開闢了協商新時代



 















【聯合報記錄整理:汪士淳】



2008.11.10 04:02 am





主持人:胡立台(聯合報社長)


與談人:傅棟成(陸委會副主委)


艾(政大東亞所副教授)


杜震華(台大國發所副教授)


曲兆祥(台灣師大政治所所長)


江啟臣(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楊開煌(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


舉辦時間: 十一月九日


記錄整理:汪士淳


攝影:侯世駿


胡立台:大家都曉得江陳會談在台北舉行是歷史性的事件,大致可分為室內和室外;我們今天主要討論室內部分,引起關切的話題又可分為「實」和「虛」。實的部分是江陳會談達成四項協議,虛的部分則是主權、名號等,那雖不是會談的目標,卻引起爭議。現在請各位開始討論。


議題一:江陳會談結果對兩岸兩會制度性協商的意義與重要性?


傅棟成:第二次江陳會談的重要意義是:一、確立兩岸制度化的協商機制,第一次江陳會在大陸舉行,第二次在台灣舉行,將來也確定繼續兩會負責人一年兩次的商談,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擾;二、凸顯雙方在有來有往、平等互惠原則下,協商攸關人民利益、增進福祉的議題;三、對於兩岸互信的建立及協商經驗的累


積具有重要意義;四、最重要的是,開闢了為民興利的協商新時代,這也是為了兩岸和平發展、台灣長期的福祉。我們會陸續推動其他協議。


兩岸互動 歐盟整合模式


杜震華:基本上我同意副主委的看法。這次江陳會確定了雙方可以透過這種制度性協商來追求「擱置爭議、互利雙贏」的目標。這對台灣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兩岸局勢如果繼續緊張的話,那對台灣而言不管在政治、社會、經濟及與國際的互動,都是負面影響。


二次江陳會談還確立了兩岸間的互動採取了歐盟的整合模式,不過由「經濟整合」是否能帶動「政治整合」,還是要看雙方的經濟整合利益有多大,然而以規模比較小的台灣而言,如果經濟利益只給了上層階級的話,一般大眾的反對恐怕會愈來愈激烈。


協商形式 已邁向官方化


魏艾:這次江陳會談的確做了很大的突破,協商機制是兩岸經貿正常化的重要過程,接下來才能談到經濟整合。我歸納兩次會談意義,除了協商議題的延續性、協商領域的及時性及協商議題具規劃性之外,還有協商形式已邁向「官方化」。此次江陳二會換至我方主場台北,政府官員直接主談,並將談判層級再次提升,為將來兩岸雙方官方化的直接接觸開啟良好的範例。


最難的是 建立島內共識


曲兆祥:誠如 魏 教授所言,兩岸會談已逐漸提升至官方化,層級也提高許多,也可見得在政黨輪替之後,大陸對台灣政府的信心有所恢復。但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協商機制平台要能維持正常運作,就要了解兩岸之間的爭議點,


也就是主持人最先提出的實與虛的問題。


實的部分是沒爭議的,尤其是過去民進黨政府想做但對岸不同意的議題,這回就通過了;不過,在野黨的施壓,對台灣有正面幫助也不容否認,問題只在平衡點在哪。引起爭議的是虛的部分,也就是政治部分,已經變成兩岸關係能否再繼續走下去的最大困擾,這也是馬政府最困難的部分——如何建立台灣島內共識的基礎。如那些短期問題一定要和對岸談,在野黨必須放手給政府處理兩岸政策的空間,經濟問題才有解決的機會;但那些尚未達成共識的問題一定不能談,談了就是賣台,就要事先釐清,這樣才不會在協商裡以分裂的台灣面對團結的大陸。


未來會談 我準備好了嗎


江啟臣:江陳會談也是國際上的大事,因為這等於是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共首度派最高層級的特使到台灣來,並在台灣談出六十年來從沒有達成過的豐碩成果;而且,這次是半官方形式的對等談判。這次江陳會在台北做了一次不錯的國際宣傳,但也有一些考驗。


另外,未來一年兩次接續舉行會談時,面對這麼龐大的協商內容,我們是否已有足夠的能量做好準備?我們各部會的幕僚作業是否已準備好?這是非常大的挑戰。其次兩岸官方是否都準備妥當,這對兩會都是挑戰;而如何讓全民也都有所準備,有更多的參與感,這也很重要。


政策延續 別像煎荷包蛋


楊開煌:這次江陳會談成果有目共睹,我另從其他角度來看,一、這次談判最可貴的是,把


過去將談判當成內政(特別是台灣)奪取政治資源的思考,轉而成為互相解決問題的思考。兩岸如此的心態轉變,會使得兩岸關係走得更穩,以談判解決問題,會讓兩岸更邁向和平及發展,也能迫使在野黨跟隨。其次從國外媒體報導,提升了雙方的對等形象,在政治意義上是個新時代的開展;在歷史定位上雙方也有和平製造者的形象。


我們還要思考一個問題:兩岸政策的延續性。如果台灣的兩岸政策像煎荷包蛋,政黨一輪替就翻個面重煎,永遠從零開始而無精進,台灣就永遠是輸家。


2008/11/10 聯合報】@



座談會》經濟優先 勿急全面展開



 





















【聯合報記錄整理:汪士淳】



2008.11.10 04:02 am





 



議題四及結論:對政府未來推動兩岸政治或經貿互動正常化等各項議題協商的展望與建議。


傅棟成:未來我們與大陸協商的議題,政府優先順序基本上就是急民所急、苦民所苦,先易後難、先經濟後政治。接下來要推的就是兩岸共同打犯罪、食品安全範圍的擴大、疫情通報;第二優先要推的是全球金融風暴所帶來的台灣經濟難題,希望能透過互利雙贏原則,來面對挑戰。以後陸資等問題、兩岸金融業的合作交流等等,所有降低兩岸經貿不確定性的,都要協商。我們要強化內部的溝通,跨出藍綠對立,共同處理兩岸問題。


杜震華:兩岸一旦展開協商,相關事務極為龐雜,歐盟的整合就需要一個「部長會議」,每個月由部長們集會討論相關事務。行政院應該馬上組織一個跨部會的整合機制,就兩岸或兩會以後將會展開的經濟互動內涵進行「台灣內部的協商」,否則未來的壓力將非常巨大。由於內部整合也要耗費時間,這種內部整合的工作要及早展開。


魏艾:由於政治議題的敏感性,在台灣內部尚未達成基本共識之前,我方不應提出任何具過度敏感性的政治議題,仍應以經貿議題為主,除目前所提出擬在下次協商的金融合作、投資保障、產業分工等議題外,由於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世界潮流,再加上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東亞區域經濟整合逐漸形成,我方應可針對兩岸在WTO、APEC等組織框架和規範下,提出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的議題,進行兩岸經貿互動與合作,讓台灣經濟進一步融入東亞區域經濟,及國際經濟組織的規範中,以免於被邊緣化的危機。


曲兆祥:在目前沒有共識的情況下,陸委會、海基會真是動輒得咎,政黨協商真的很重要,怎麼樣通過協商讓政府好做事,兩岸工作是不能等的。更重要的是怎樣安心、努力地去做,而不會被視為台奸。


江啟臣:安內應比兩岸發展更優先。對於兩岸事務,我建議以鄧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態度,不疾不徐,謹慎小心,不要馬上全面展開,先點對點的做。兩岸的關係應拉大到國際議題的層次,如能源、糧食的議題,雖然不用做出什麼協議,但對兩岸關係的發展都是好的。兩岸要和平,兩岸都要有所改變。


楊開煌:執政黨、在野黨應展開協商,不管是兩岸或朝野之間,協商的價值如能建立,就能緩和無謂的對立及對抗。有關宣傳的作為,例如連戰代表出席APEC的意義是什麼,宣傳就不夠,民眾不了解對台灣有什麼利益。其實,在經濟性的議題上,台灣都要容易得多,如不管在APEC、WTO,我們都不被認為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我們不是都進去了嗎?在做經濟議題的談判時,不能一協商就被扣上賣台的帽子,民進黨執政時也是在其中的。怎樣從經濟著手突破限制,是朝野雙方都要思考及共同支持的。


胡立台:今天的會議聽各位學者的發言,我個人受益很大,我希望未來兩岸協商在台灣內部能夠擴大社會共識的基礎,以務實的態度面對兩岸協商,實實在在地開啟兩岸良性互動、為民興利的新時代。


2008/11/10 聯合報】@



座談會》化解歧見 加強溝通宣導



 





















【聯合報記錄整理:汪士淳】



2008.11.10 04:02 am





 



議題三:國內相關民意在此次會談所呈現的意涵與啟示,及如何緩和社會對立、擴大凝聚社會共識?


傅棟成:促成這次江陳會談,可說還是民意的支持,這從民調就可以看出。不可否認,台灣社會是多元的,但如果陷入藍綠對抗的思考,像這次在晶華、圓山外的抗爭,那就形成民主退步,對兩岸關係發展毫無幫助。政府部門固然要加強朝野溝通,但更重要的是大家必須跳脫藍綠對抗的思維,以理性務實的思維來看兩岸關係的發展。任何一個政治人物都應了解,不管誰執政都要面對潮流,總得走上協商這條路。


杜震華:任何政策都有獲利者和受害者,它可能在經濟上,也可能在政治上。大三通在政治上會削弱綠營的政治基礎,甚至使其邊緣化,當然會遭到綠營強烈的反對。我認為政府低估了他們反彈的力道。加上綠營支持者許多是經濟上的弱勢者,對於大三通的效果會採信綠營的說法,也就是台灣經濟會更加衰敗,失業會更為嚴重,自然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對於國家發展影響如此重大的政策,政府宣導顯然不夠。


魏艾:在最近的調查中,民眾普遍對此次所達致的協定持肯定的態度。但是陳雲林來台之所以會造成社會的衝突,無可諱言的,其中難免有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因素在內。反對的民眾對兩岸關係認知不足,將任何經貿協商均指向「主體意識」的淪喪,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政府除加強溝通、協商、宣導外,亦應對兩會兩次江陳會所簽署協議的執行成效進行檢討,做為下次兩會協商的議題,也使民眾對這些政策的積極效果有進一步的認識。


曲兆祥:大家都有很無奈的感覺,難道台灣就是一個對立的社會,只有藍綠沒有是非?台灣過去這麼多年來,因為政治上的對抗、政客的操弄,導致我們變成對立的社會,過去一個星期來,我們面對活生生的對抗,應該想法子如何解決。我建議由陸委會召開一個全國性的兩岸關係共識會議,大家坐下來談,至於主持人最好是宗教界人士。


江啟臣:國民黨已改變兩蔣時代堅強反共的意識形態,從功能性的想法積極與中共談判;民進黨還是堅持過去台灣主權獨立的主張。兩黨之間其實只是經濟或政治何者優先性的差異罷了。江陳會談達成對台灣有益的協議,但我們社會仍存在歧見,問題出在難以用簡單的二分法來看問題,這之間的拉鋸恐怕是未來兩岸發展的困難點。所以國內的協商溝通反而更重要,兩岸的協商如果沒有內部的共識為基礎,那是相當脆弱的。


楊開煌:國民黨最大的問題是被自己的諾言所困,因為政治人物已做了承諾,而出現不必要的壓力,極力推動之下,就出現內部溝通不足的問題,這回該學到教訓。民進黨方面應思考,是否一再用激情去阻擋歷史的前進,阻擋的結果,歷史的軌道仍然沒有改變。民進黨如果在交出政權之後仍只扮演兩岸進步的煞車器,它的能力就只會愈來愈弱,到後來只能用抗爭面對新局,這樣對台灣只會造成傷害。


2008/11/10 聯合報】@



座談會》大三通 大陸成台灣經濟腹地



 



















【聯合報記錄整理:汪士淳】



2008.11.10 04:02 am





 



議題二:兩岸兩會達四大協議對保障人民權益、促進台灣經濟與兩岸良性互動的影響?


傅棟成:兩岸之間人民往來一年超過五百萬人次、貿易往來一千億元以上,我們有一百萬人口常駐在那邊,對大陸投資佔我們整體投資達七成,這麼大的經貿往來卻沒有正常互動關係,所以我們必須務實解決攸關人民權益問題。


我們必須把多年來人民所期待、民進黨多年來希望突破的海空運直航實現,一旦完成談判並付諸施行,就可以立即產生效益。以空運為例,截彎取直之下,以台灣到上海為例比過去節省八十分鐘,各種航程平均節省五十到六十分鐘,運費及油費的成本也節省百分之四十到五十。食品安全方面達成協議後,兩岸進行源頭管理,如這次三聚氰胺發生狀況可立即反映、追究並且求償。


另外,這次協議也為兩岸經濟長期發展建立扎根的工作,過去八年台灣經濟成長在亞洲排名墊後,就是因為兩岸經貿關係無法正常化,把我們所有的優勢都限制住。


杜震華:四大協議確定了「大三通」,提升了大陸輸台食品的安全。它保障了兩岸人民相互的行動自由,形成「一日生活圈」之後,對人民生活和生涯的發展有利。例如「包二奶」現象會大減;有緊急事件可以快速回台或赴大陸處理;「合法通匯」使得資金流動風險減少;「赴大陸查廠」可以快速瞭解真相,提升大陸輸台食品安全。以我個人為例,我甚至可以考慮退休後到大陸去尋求學術上的第二春。


「大三通」的展開,讓台灣有了一個打造「新經濟」的基礎;中國大陸在「大三通」之下,真正成為台灣的經濟腹地。以台灣在東亞中心的地理位置,有機會營造為東亞的「荷蘭」或「愛爾蘭」,成為跨國企業經營東亞市場的門戶。台灣可以成為製造業跨國企業的東亞總部所在地。


魏艾:我以前在波士頓念書時,腸胃不好就到當地中國城買保濟丸服用,買久之後老闆提醒我,吃大陸藥品要小心,可能會含鉛!這回就食品安全達成協議就有重要意義。兩岸經濟合作機制或框架的建立必須循序漸進,目前兩岸兩會協商機制的恢復,已獲得相當的成果,主要針對兩岸所關切的議題提供「功能性」的協商,透過此項協商機制解決兩岸關切的重要議題,並逐步建立兩岸的互信。


曲兆祥:我要強調,這次協商是躲不掉的,然而如果在野黨在每次協商時都發動如同晶華飯店及圓山飯店那種抗爭行動,對我們自己會帶來更多傷害。民進黨如果每次都要抗爭,自己就要面對過度動員可能帶來的負面問題,因為兩岸協商將邁入常態化。


江啟臣:這次協議最重要的是把兩岸之間「傳遞」正常化,也就是兩岸之間的運輸,進而就是兩岸經貿正常化,這樣的正常化可以讓台灣符合全球化的發展。四個協議可以讓兩岸變「平」的,彼此之間貨物、互動都減少了阻礙,可以改善台灣的經濟,並期待這樣的改變可以降低兩岸人民的敵意甚至仇視。兩岸愈平,互動愈多,但競爭更激烈。


楊開煌:從政治面看這次會談,陳雲林見馬英九已達到互不否認;會造成的效應是,大陸官員處理台灣相關問題時,會逐漸務實。制度性協商給人民帶來最大的好處是,不必擔心戰爭,因為有了制度性的對話管道;另外,兩岸民間的互動也可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當然,在密切的互動下也會帶來新的課題,例如台商是否可參與大陸的政治活動等。


2008/11/10 聯合報】@



 


2008年11月9日 星期日

尋找兩岸直航下郵輪產業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8.11.10)

經濟人語:尋找兩岸直航下郵輪產業(杜震華)


20081110日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周一刊出)



在本月四日的第二次「江陳會」中,海峽兩岸獲得了四項重大共識,並簽署協議;包括大幅增加空運航點和航班、海運直航並大量開放商港、郵匯直通、食品安全措施。兩岸打破近六十年的交通隔閡,「大三通」真正展開!


一次訪覽著名城市
兩岸間的「經濟整合」能否順利轉化為「政治統合」的基礎,端看整合的經濟效益能否牽引雙方深化整合,最後打破政治藩籬。台灣如何掌握契機,建構新的產業,該是政府和民間矚目的焦點。本系列希望提供一些觀察,給政府和產業界參考,讓直航對台灣經濟真正有所助益。
由於海運直航「可行」,如果從台灣的港口出發,航行到日本和韓國,轉往中國大連、天津,下黃海到上海,再往廈門,回到台灣;或在廈門停留後轉往香港,再回到台灣;甚至在香港後轉往胡志明市、曼谷、新加坡,再停留汶萊、雅加達、馬尼拉,最後回到台灣,開始另一個循環。如此沿途攬客的行程,應該可以吸引到富裕、有閒的東亞人士,「一次購足」地訪覽這些著名城市。
其實,國際郵輪產業自1980年以來,就以年均8%的速度成長,遠高於國際旅遊的4%。今年郵輪旅客達到1350萬人,只是七成集中在富裕的北美(特別是鄰近加勒比海的美國),其次是地中海和歐洲,再來才是亞太地區。隨著東亞經濟的快速成長,這個區域的郵輪產業的成長空間極大。
目前,全球約有250艘營運中的郵輪,知名的船隊有40餘家。八成的總噸位集中在五個船隊:美國的嘉年華郵輪、美國的皇家加勒比海國際郵輪、美國的公主郵輪(2003年被嘉年華併購)、馬來西亞的麗星郵輪 、塞浦路斯的路易斯郵輪。郵輪的投資巨大,目前建造一艘大型郵輪平均要5.5億美元,約180億元台幣;但平均每個月都有一艘新船問世,建造中的有40艘以上,排隊等著建造的也有10艘左右。1990年後有七個以上新船隊加入,包括亞洲的日本郵輪(1991年)和麗星郵輪(1993年),顯然各方非常看好這個產業,從平價到極盡奢豪的艙房一應俱全!


提供租稅優惠鼓勵
台灣如果要投入這個產業,恐怕需要相當大的集團才有此種財力和營運能力。最適合的企業似乎是長榮集團,因為它擁有海運和飯店經營的專業,以及國際間的營業據點,和足夠的資金。這個產業回收緩慢,但對台灣的旅遊業和國民生活品質有顯著的助益,國家可以考慮提供適當的租稅優惠來加以鼓勵。而台灣遊艇建造已有相當的基礎,藉此機會提高層次,承攬建造郵輪也是新的方向。既然高工資的挪威、芬蘭仍然是建造郵輪的大國,顯然這種產業值得我國發展。
此外,吸引郵輪靠港也是國際間爭取購物、消費、補給商機的新途徑。但目前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港口至少要有兩個長達300公尺以上長度的深港泊位,加上適當的停車腹地和各種交通、海關和移民配套。新加坡一年的郵輪旅客超過250萬人,上海更是雄心萬丈,在洋山新港打造亞太地區最大的郵輪客運中心,並預期在2010年突破300萬人。台灣四大國際港口「準備好了」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 、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以下資訊提供讀者參考


 


交通部:外籍郵輪經特許 可直接往返兩岸



  • 2008-11-11
  • 今日晚報
  • 【中央社】


     二次「江陳會談」達成海峽兩岸海運協議,原則上限制兩岸資本的船舶才能直接往返兩岸,不過,交通部證實,在兩岸默契下,外籍郵輪經特許也可參與,希望有助發展台灣觀光產業


     根據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文本,並沒有外籍郵輪可以直接往返兩岸部分,不過,交通部參加海峽兩岸海運協議協商的官員說,因為郵輪旅客即使到了定點,最後仍會回到郵輪上,並返回出發地,和客貨船將旅客或貨物由出發點載往另一目的地的性質不一樣,在兩岸默契下,同意外籍郵輪經特許,也可不必彎靠第三地,直接往返兩岸。


     交通部說,近幾年國外郵輪也陸續開發台灣航線,停靠港口以基隆港最多,其次是高雄,因郵輪一次載運旅客幾乎都在千人以上,為當地帶來觀光客源,不過,往來兩岸時,仍須彎靠第三地,兩岸簽署海運協議後彎靠限制解除,加上開放港口增加,希望有助發展台灣的觀光產業


     根據交通部統計,航行台灣的郵輪有新加坡的麗星郵輪、日本飛鳥號、英國藍寶石公主號。


     麗星郵輪在台灣,主要在每年四月到六月,經營基隆日本石垣島或那霸航線,去年也開到澎湖及花蓮,幾年前曾向交通部申請基隆直達上海,但當時兩岸尚未簽署海運協議,未獲同意,後來曾開航過基隆經石垣島到上海,但彎靠耗時間,較難經營,開航三個航次就喊停。


     麗星郵輪對能參與直接往返兩岸市場有高度興趣,已開始重新評估基隆或高雄直接往返上海的航線。



2008年11月4日 星期二

由歐盟整合看江陳會 (蘋果日報 論壇 2008.11.5)

由歐盟整合看江陳會(杜震華)


20081105日蘋果日報


論壇








江陳會是兩岸政經關係的關鍵性突破。圖為陳雲林與江丙坤昨在簽署儀式上握手。路透 圖片: 1 / 1


 


第二次「江陳會」在114日,由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和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簽署了兩岸間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食品安全四項協議的文本。兩岸「大三通」,標示著兩岸政府以「經濟整合」帶動「政治統合」的努力,受到各方矚目;也引發台灣在野勢力的挑戰。然而,比起二次戰後彼此已經沒有敵意的德法兩國,兩岸整合更具挑戰性,嚴厲考驗著兩岸菁英的智慧。



歐盟在1952年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58年進一步展開「歐洲經濟共同體」,推動「自由貿易」和「關稅同盟」。雖然爭議不斷,但還是在68年中完成談判,邁向「單一市場」和「貨幣整合」。即使最初參與的六國都是先進國家,還是花了10年才完成初步的貿易整合!


走向政治統合變數多
歐洲整合是在許多人的努力下逐步前進的。理論上,這些倡議者被歸為三類:(1)「聯邦主義」者,主張歐洲應先統合為一個聯邦,再進行「由上而下」的整合;(2)「功能主義」者,主張由共同利益出發,逐步擴張整合,「由下而上」進行整合,最後會形成互賴網,邁向政治統合;(3)「新功能主義」者,介於兩者之間,認為整合的目標為聯邦,但必須由功能整合開始。透過功能整合產生「擴溢」(spill-over)效果,由菁英份子體會整合效益,轉化為更多整合的需要,最後轉向聯邦。目前的歐盟,走的是上述的第三條路,兩岸整合看來也是如此。
學者認為,從經濟整合要順利轉向政治聯盟的條件,取決於各種變數:人口、面積、力量、交往、多元化、主權讓渡、菁英和諧、政府目標、決策風格、應付危機能力。變數值越接近,功能整合越容易「擴溢」,政治統合的可能性也越高。在民主、多元和工業化的環境下,經濟整合易於走向政治統合。比起歐盟,兩岸相似度較為不利,但同文同種又有有利之處,端視於「功能整合」是否能帶來足夠的利益而定。
其實,只要經濟狀況變差,歐盟整合的深化就會遭到抗拒。以英國為首的「問題製造者」,一方面入盟來獲取整合效益,另方面卻反對更深的整合,以維持國家「主權」和「孤立」傳統。歐盟只能在和英國等反對派取得妥協(例如會費、農業補貼、決策方式、歐元使用等)後,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整合。


經濟效益牽動「擴溢」
國內的反對黨類似歐盟內部的英國,勞工或弱勢團體有如歐盟「東擴」後的新進貧國,只要兩岸整合影響到它們的權益(政治或經濟的),就會遭到強烈反對。因此,除非整合能讓台灣內部利益均霑,否則任何功能「擴溢」,都必然導致部分族群的反對,這是台灣主政者必須隨時注意關照的。
中國大陸目前已是經濟強權。只要願意,它當然可以在兩岸的整合過程中,給予台灣更多的經濟效益,讓台灣政府能夠安撫反對勢力。然而,從三通直航到大陸人士來台旅遊,都可以看出北京並沒有全力配合台灣,甚至對馬政府的難堪隱約抱持著冷眼旁觀的態度。這種態度會使得整合的「擴溢」困難重重,甚至會出現歐盟學者所說的「溢回」(spill-back)現象,遑論政治統合!
因此,此次「江陳會」是個關鍵性的突破;它對台灣的經濟效益將影響到兩岸是繼續「擴溢」整合,還是讓期待者心灰意冷,退縮到維持「光榮獨立」,兩岸決策者不可不慎。我們樂見「江陳會」為兩岸良性整合做出貢獻,但也要提醒北京,千萬別精於算計,斤斤計較反而壞了「整合」大事!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副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召集人


杜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