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台灣競爭力谷底翻升 (蘋果日報 論壇 2008.5.29)

台灣競爭力谷底翻升(杜震華)


論壇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發布了2008年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台灣從去年全球18名上升到13名,擺脫了去年被中國超越的尷尬,也可能是谷底翻升的開始。在民進黨政府下台前夕,獲得了「拉尾盤」的佳績,總算免除了「全盤盡墨」的窘境,稍可告慰國人!


 


台灣在這項著名的國際評比中,排名多半介於1020名之間;本次排名雖然仍不敵美國(1)、新加坡(2)、香港(3)、瑞士(4)、盧森堡(5)等傳統領先群,但亞洲第3的成績不僅較去年進步,超越了勁敵韓國(31名)、日本(22名)、中國(17名),也領先了北歐以教育聞名的芬蘭(15)、生活品質令人羨慕的紐西蘭(18),逼近歐洲耀眼的新星愛爾蘭(12名),至少可說是「差強人意」了!雖然進步不算太大,但在四個大類中,進步的包括「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和「基礎建設」,只有「經濟表現」呈現退步,堪稱政府和民間同享了進步的功績。


 


觀光研發有待加強
在四大類項的次因素中,台灣表現較強的是財政政策(3)、科學基礎設施(4)和科技基礎設施(5);較弱的是國際投資44)和國際貿易(28)。而在進一步分類的細項中,台灣表現最好的是技術勞工充裕度(1)、理工科系學生比例(3)、高科技出口(4)、經常帳餘額(9)、出口(10);表現較差的是外來直接投資存量佔GDP比重(50)、全球研發中心投資金額(48)、觀光業佔GDP比重(37)、國際投資(44)、金融改革(40)、金融機構透明度(39)、股東權益維護(34)、國際貿易(28)。可見台灣值得改進的地方還是不少,特別是在吸引外資、觀光旅遊、研發中心、投資人權益保障等經常被談論的議題,迄今還是沒有太大的相對進展!
這份世界競爭力評比的價值有多高?它對我們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事實上,IMD的這份評比迄今仍然是全球兩大競爭力評比之一,和「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並列為兩大競爭力報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我國政府每年都會根據其結果,逐項研究改進;這對我國競爭力的提升當然助益極大。另外,世界銀行也公布了一份「經商評估」(Doing Business),成為各國改善商業環境的重要基礎;我國政府去年也在公布後立即開會研究改進,令人印象深刻。


 


重視政策資源分配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世界競爭力報告」強調它評估各國「創造財富的能力」,那麼我國人均所得排名為何沒有達到13名的佳績,僅維持在3040名左右?這正是這份評估的價值所在,它告訴我們目前我國競爭力沒有充分反映在人均所得上,顯然在競爭力的應用上有所偏失;「對中國大陸市場的控管」應該就是主因之一。值得樂觀的是,標榜「開放」的新政府團隊即將上台,對於上述台灣表現薄弱的項目應該有不少的助益,也能讓台灣財富的「折價」獲得矯正!
然而,財富的獲得是在創造「大餅」,新政府仍要挹注更多的心力在「分餅」的資源和政策上,才能將經濟成長的果實轉化為人民普遍的幸福和快樂!


 



作者為「台灣競爭力論壇」貿易產業組召集人、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執政團隊處理油電物價 不可毫無章法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5.29)

執政團隊處理油電物價 不可毫無章法


-《新政府新願景》系列之十


 


    劉兆玄院長在週二黃昏時刻,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宣布了汽油將在凌晨十二點上漲。這項突如其來的宣布,有如青天霹靂一般,令全台灣的加油站周邊頓時陷入交通阻塞,駕駛人全部搶著在半夜以前加滿油箱;混亂的情況持續到半夜之後才逐漸消退,抱怨、咒罵之聲大概連續數日還無法完全消除!新政府上任一周,竟然是以這種方式「打響名號」,著實令人膽戰心驚,不知新政府是否真的已經「準備好了」?我們至盼號稱「老幹配新枝」、可以「馬上上手」的新政府,能夠迅速學得教訓,思慮周詳後再宣布任何決策;絕不可再「摸著石子過河」,拿國家大政來開玩笑。否則,將如何應對更為嚴重的通貨膨脹?


    劉院長之所以會放棄原訂六月二日上漲油價的承諾,當然是發現民間連日廣泛囤積汽油,狀況已經嚴重到各地都已經陷入隨時隨地會發生爆炸的「公共危險」情境,如果不以「馬上就漲」來消除這種高度的社會風險,萬一真的發生爆炸事件,新內閣豈不成了「爆炸內閣」?深受期待的劉院長甚至還可能成為另一隻「誤入政治叢林的小白兔」,只好長痛不如短痛地宣佈漲價。


    問題是,那先前做出六月二日漲價的承諾就完全跳票了!只是,「民無信不立」。一個堂堂的新任閣揆,在剛剛上任後發出的第一個重大承諾,居然可以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斷然變卦,如何能在未來取得人民的信賴?這不是道不道歉的問題,而是內閣有無能力將國家的經濟狀況清楚掌握,進行適當的政策評估,選擇最佳的政策之後,再對人民發佈決策的問題。顯然,光鮮亮麗、深受矚目的「九萬兆」執政團隊,本周並沒有通過考驗!


    但是,我們在意的還不僅是這個問題,因為油價早幾天或晚幾天都是要漲的,受影響的只是那些使用汽油的駕駛人。更嚴重的,是正在掀開鍋蓋,熱氣騰騰的通貨膨脹壓力,如何能夠獲得有效舒緩,以照顧廣大受薪階級和中低收入民眾的問題!如果是一個「視民如傷」、「馬上就會好」的政府,則剛剛上任的經濟部長應該是在為「新能源」或「替代能源」的有效發展政策,協調相關部會、機構,研擬出可長可久、具體可行的方案,而不是耗費寶貴時間、帶領大隊人馬到處去「抓囤積汽油」,將能源局或公平會的瑣事攬上,帶來大量SNG車進行現場轉播的這種「作秀」場景!


    既然執政黨已經「完全執政」,那麼所有行政院提出的各種方案和法律,應該都能由國會加以通過,獲得完全的推動才是。而在通膨嚴重、能源風險急遽升高之下,迄今為止,除了馬蕭團隊在總統大選時提出一些「政見」以外,沒有看到執政團隊有任何動作,或任何的政策研究規劃,來檢討這些政見的可行性或推動時程。既然「馬上,就會好」,那麼我們根本沒有時間慢慢等待,因為能源將是台灣未來發展最嚴重的限制條件,缺乏能源的台灣若無法及早提出有效政策來分散風險、強化供給的話,必將成為任人宰割的情況;豈能以「馬上就漲,完全反映」這麼簡單的「政策」來加以應對!


    而為了要抵銷物價上漲、內需減緩的壓力,新政府上台的第一項「德政」,是要求各縣市提出一千兩百億元「擴大內需」的預算計畫,來避免國內需求的減緩。在政府債務龐大之下,一千兩百億元對新政府居然也不算什麼,竟然會草率地要求綠色執政縣市在兩天之內送出計畫!除了藍、綠縣市之間的公平性問題以外,難道這些「馬上上手」的內閣,真的認為兩天之內可以提出像樣的施政計畫嗎?為何不讓各縣市有更多的時間,提出更具體可行、可以讓弱勢人民得到「釣竿」的訓練培育計畫,而不僅僅是「給魚」的施捨呢?


    通貨膨脹問題當然無法完全避免,但如果新內閣還是以這種荒腔走板的模式來推動國政,我們真的很擔心情況會變成:「馬上,就會不好!」


2008年5月26日 星期一

以全球化思維打造全新的教育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5.25)

以全球化思維打造全新的教育


-《新政府 新願景》系列之六


 


    在號稱重視教育與文化的馬總統上任之後,全民都在期待新政府在教育上能有一番新的作為,為深受升學壓力所苦的台灣學生營造一個嶄新的教育環境。我們願在此關鍵時刻,為新政府釐清一些教育理念,據以擬定適切的教育目標和政策措施。


    首先要探討的是,我們的教育要培養何種的人才?在一個全球化加劇的時代,教育工作要培養的人才,當然要比過去更為國際化與多元化,讓青年學子能夠適應更多不同的國家和文化,才能適應各種需要。因此,教育目標的擬定當然要強化學生的外語能力、國際視野、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環境下的適應能力。這種能力和習慣的養成,不僅要在課程的設計上有所調整,也必須在教材的撰寫上融入更多的國際化素材。以芬蘭為例,在小學數學課本中,就具體呈現了包括台北一○一大樓等世界著名地標和該國的距離,引發學生對全球事物的興趣。若非自幼養成習慣觀察全球事物的話,成年後的國民難免對外界事物感到無知,難以應對多元的國際事務。


    其次要研究的是,我們要以何種教育體系來培養全球化社會對於多元人才的需求?長久以來,我們一直認為最好的人才必然來自最好的大學(如台大)、最好的中學(如建中、北一女)…,乃至於莘莘學子無不以這些學校為終極目標,塑造了百年不變的「升學主義」,這種升學壓力不可能讓學生們「快樂學習」!


    但是,在一個全球化的多元社會,過去被國家切割的小規模特色市場,已經因為全球化的市場整合,成為各種各樣具有規模的無疆界市場。因此,各種特色市場人才的競爭加劇,其成功者的機會和報酬都大為提高,失敗者則快速被競爭淘汰,不再有國家疆界的屏障保護。因此,教育的提供必須較過去更為多元,以培養更多的多元菁英,讓各種特色人才不會一股腦地湧向傳統上以智育為導向的教育機構。


    教育主管機關有責任以更多的資源和心力,於各種特色教育中營造高水準的教育機構,以不亞於傳統智育菁英學校的榮譽感來吸引更多的特色人才,發展其特色專業,蔚為國用或為周邊區域所需。例如,在餐飲、美容、工業設計、服裝設計、木工、鈑工等特殊技藝,若能以重大競賽和國際證照來打造著名的學府,即可能為各種特色人才打開全球或區域市場之需求,逐漸消弭升學主義。


    接著要釐清的是,我們需要的是全民教育還是菁英教育?在全球化的競爭下,M型社會正快速成形。擁有資源和機會的人快速擁有了資訊的掌控能力,並因此獲得所得和財富;缺乏資源和機會的人隨即失卻資訊能力,淪為全球化之下的祭品。要成為人人皆有競爭力、享受幸福快樂的均富社會,不可能讓社會存在著大批缺乏資訊應用能力,需要社會大量補貼的勞動者。因此,政府必須對所有國民提供良好的教育。這不僅需要對全國,特別是偏遠的鄉村地區,挹注更多的教育資源,更必須在普遍的教育心態上,存在著「不讓一個孩子落後」的心態!除了對有秉賦優異的學生提供「資優教育」以外,對於特別落後的學生更需要提出特殊的「輔導教育」,讓他們跟上普遍的程度,將來都有能力自立,不至於成為拖累社會的負擔!


    最後要提醒的是,教育政策和措施的任何變革,都事關重大、影響深遠,需要事先進行縝密而深入的研究;因而相關的教育研究工作極為重要,需要一個資源充裕、配置完整的全國教育研究機構來統合各種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必須受到高度重視,特別是在過去未受到充分重視的教育投資的成本、效益研究上。


    教育問題千頭萬緒,華人家庭又特別重視教育;每一個小環節都可以引發社會熱烈的討論,乃至於令教育部門主管「浪費」了太多的時間、精力於一些瑣碎的枝節問題上。我們不希望主管教育大計的主管們淪入「見樹不見林」的境界,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務必要「眼觀全球,耳聽多方」,提綱挈領地為教育工作樹立百年根基!


2008年5月25日 星期日

亞太中心還來得及 (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 2008.5.26)

中國時報 2008.05.26 
亞太中心還來得及
杜震華


     倡言「開放」的藍軍已經執政,「六三三」的競選承諾正嚴厲地考驗著新政府。就職前的馬總統和新上任的經建會陳主委,都表示了百分之六的經濟成長率可能無法達成;但如果今、明兩年跳票,則未來成長率必須更高,才能拉高平均,對選民交代。在原物料價格高漲、通膨壓力極大之下,新政府如何兌現支票,累積連任的選票,全民都在看。只是,靠著馬蕭團隊在大選中提出的「治國藍圖」,要想達陣得分並不簡單。


     從全球眼光來看,以一個天然資源有限,卻想站上國民年均生產三萬美元以上的經濟體,若不是北歐這種教育高度發展、人民個個是高技術人才的國家以外,就是以周邊地區為腹地的經貿幅軸中心,如瑞士、盧森堡、荷蘭、香港、新加坡。台灣若想突破現狀,讓經濟迅速成長,學習上述諸國的優點,使台灣成為東亞地區的「樞紐經濟」,應該是唯一的出路。


     這也是九五年行政院提出「亞太營運中心」的基本構想。但是,李登輝先生提出的「戒急用忍」政策腰斬了台灣的機會,綠軍的兩岸政策過度限制了台灣的經貿活力,台灣的機會持續地流失。十二年下來,台灣還剩下什麼機會?或者,台灣還有任何機會嗎?


     如果兩岸關係穩定發展,台灣航線通往中國大陸各主要城市,加上目前台灣已在東南亞二十個城市、日韓十個城市的航線,大可以發展成東亞重要的空運中心;在東亞快速成長的需求之下,將可以彌補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的不足。這將可提供桃園機場特定區一個快速物流、簡單加工的基礎條件。


     十五年前,美商惠而浦公司在新加坡的東南亞總部曾經表示,由於海運和區域管理的飛行需要,若兩岸間有海、空運直航,該總部會立刻遷移到桃園南崁。早年看上台灣的聯邦快遞,曾在台灣未能三通之下停駐於菲律賓蘇比克灣,近年又轉戰廣州新白雲機場;但以地理位置而言,台灣卻是各大國際快遞公司在亞洲的首選。雖然蹉跎多年,但東亞製造和物流業對台灣優異地理位置的需求還在,我們沒有理由放棄這種機會!


     如以四年時間銳意經營,搭配國際銀行的合作、發展台商在東南亞和大陸金融業務、健全台灣的資本市場,四年後台灣將可打造出類似荷蘭在西歐樞紐地位。加上生活空間、文化藝術、旅遊休閒、飲食醫療、國際教育、研究發展的經營,若能吸引到東亞和大陸每人每兩年就前來看看,則帶動商機將無可限量;台灣的低物價也將成為東南亞和拉美、非洲留學生選擇,研發人才願意停留發展的地方。其效果足以成為一個高水準的製造、研發、物流、金融樞紐,並利用各種僑生、外國生管道,擴展更緊密的全球連結。


     台灣擁有兩岸四地間最優質的中華文化,已經是國際間公認的事實。台灣的中文歌曲、藝術表演都執全球華人社會之牛耳,許多著名的「民宿」和婚紗攝影,都已經成為東南亞華人來台休閒度假的主因。事實上只要有心,連台灣的選舉造勢活動,都可以成為來台觀光旅遊的內容!台灣沒有理由,無法在穩定的兩岸關係下,吸引到全球華人每隔一段時間就來台「朝聖」一番,端看我們自己是否有這種企圖心和執行力,將擁有的資產經由優質包裝,轉化為無窮的商機。


     「兩岸共同市場」是「亞太中心」的政經基礎,新加坡前四年的成長率平均為百分之八,香港亦達百分之七,台灣沒有理由悲觀;但若沒有及早耕耘,機會永遠是個「機會」而已!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經濟組副教授,前經濟部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研究員)


 


經濟發展不能過度依賴中國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5.23)

經濟發展不能過度依賴中國


-《新政府新願景》系列之四


 


    馬英九和蕭萬長先生已經就任正、副總統,劉兆玄先生的新內閣團隊也開始就位,各方都對這個團隊寄予厚望。然而,台灣經濟在過去八年以來,相對於其他亞洲國家的表現可說是「差強人意」- 年成長率平均百分之三點八四、失業率平均百分之四點四五。如今想「馬上,就會好」,可說是面臨了極為嚴峻的挑戰。我們願意在新政府上台的時刻,分析台灣面對的內外經濟環境,提醒新政府謹慎面對問題;並提供若干建議,鞭策新政府以「大格局、全方位」的策略,為台灣經濟打造新局,開創幸福快樂的新社會!


    在全球的趨勢上,人口壽命延長,消費和需求習慣正在改變;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數位應用、替代能源、綠色產品、創意行銷在在影響著產業的發展;石油價格飆漲,能源危機隱隱浮現;全球各地區經濟整合加速,帶來了全球市場的新機會與競爭壓力;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持續升高,同樣為台灣帶來了機會與壓力;東亞經濟整合加速,對台灣造成了更大的邊緣化壓力;全球暖化的議題持續發熱,台灣面臨著溫室氣體減量的壓力和貿易的風險;全球原材料的爭奪加劇,台灣面臨了國際分工上更高的風險。這些全球性的經濟趨勢,已經造成台灣經濟發展上更大的困難,新政府的壓力將會甚於以往!


    在國內經濟環境方面,台灣的「政府治理」也面對了若干困難,包括財政赤字巨大,已達四兆三千億元台幣,平均每戶負債七十萬元,六個縣市政府舉債已達法定上限;公共建設緩慢、機場、港口和部分公路之落後已經影響國家競爭力;對上市公司之市場規範不足、內線交易頻繁,已經影響資本市場之正常運作;在成本快速上升、兩岸關係不明之下,民間投資趨緩;所得成長緩慢,消費成長遲滯,讓內需產業疲軟不振;農業無法快速轉型,不僅成為財政負荷,也讓自給率快速下降;製造產業過度集中於半導體相關產業,其他產業,特別是傳統產業,升級緩慢;服務業投資不足、輔導無力、競爭力不足,難以進行國際競爭。加上經濟發展造成的少子化和高齡化,人口問題已經形成越來越大的負擔;M型社會發展快速、所得差距擴大,社會問題加劇。


    然而,台灣經濟在此時此刻也面臨了正面發展的機會。首先,是馬總統的就職演說強調了兩岸「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意圖,應該會在獲得中國大陸的善意回應下,展開展開兩岸的協商會談,這種和解的氣氛對國內投資和消費都有極大之助益。然而,對於蕭萬長先生所主張的「兩岸共同市場」,能否在兩岸氣氛和緩的情況下,談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方案,讓台灣廠商可以擴大中國市場,為活絡台灣經濟注入新血,扭轉被東亞整合而邊緣化的逆境,仍有待觀察。


    誠如馬總統就職演說所言:政府必須「引導企業立足台灣、連結亞太、佈局全球。」換言之,僅僅依賴中國大陸是不夠的,在策略上必須同時擴大台灣本身的市場、更積極地開拓全球市場,三管齊下地全速發展,才能減少風險、穩定成長。這種策略,必須要在全球的佈局上更積極地參與世界貿易組織、促進其貿易自由化的進展;更積極地洽簽各種型態的「自由貿易協定」,以擴展國際市場、突破被邊緣化的可能;以台灣本身的經貿全面自由化,來創造更多元的投資和貿易機會;以解除管制、搭配更透明化的資訊公開,保護智慧財產,來打造更優良的投資環境;以更積極地吸引外來投資和外資合作,快速提升服務業的競爭效能;以提供誘因、推動能源多元化,來確保能源的安全無虞;以建立更好的硬體和軟體環境、吸引更多的海內外人才流入,來營造研發、製造、物流、金融等各種中心,並提高生產和服務的附加價值。


    我們一再呼籲,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在「成長」和「分配」上取得平衡;也就是要特別注意所得分配要趨於公平。這是一個幸福社會不能缺少的要件,也是西元兩千年時台灣政黨輪替的主因之一。因此,我們要特別提醒新政府,切莫忘記了弱勢族群和弱勢產業!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貿然開放陸生來台就學 將衍生重重問題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5.16)

貿然開放陸生來台就學 將衍生重重問題


 


    準總統馬英九先生日前拜訪谷歌(Google)大中華區副總裁李開復先生時,表示將承認中國大陸學歷,並打算開放大陸學生來台灣念大學,以促成兩岸學子及早交流,並藉以解決台灣部分大學招生不足的窘境。我們認為開放一般大陸生到台灣讀大學可謂「茲事體大」,台灣目前仍未準備好,貿然開放將衍生重重問題,不可不慎!


    事實上,「承認中國大陸學歷」和「開放陸生來台」兩大問題已經在台灣多所談論,迄今在社會上仍然沒有達成共識,其原因就在於事關重大,而兩岸關係雖有若干正面發展,但終究仍未大幅改善,驟然做出重大決定在策略上顯非明智之舉,其發展乃呈現遲滯狀況;但遲滯發展不見得不代表「最佳解」,極可能是在兩岸關係更明朗化之前必要的過渡狀態。準總統馬英九此番「激進」言論,不僅讓台灣諸多面臨倒閉風險的大學院校如獲至寶、生機再現,更讓教育部官員面臨了「雖然未準備好」,但還是面臨了必須大喊「準備好了」的尷尬壓力。所謂「君無戲言」,馬先生可能是在沒有充分準備之下的「應景式」發言,卻極可能成為政府相關部門最新的燙手山芋,令人不解和遺憾!


    這項發言題涉及的問題有二,首先是「兩岸學子及早交流」,其次是「解決台灣部分大學招生不足」。對於第一個問題的處理方式,其實可以有很多種,包括擴大開放大學生或研究生的互訪、交換學生計畫、暑期「常駐研究計畫」,甚至提早到高中學生的互訪,在在都可以強化雙方學生的交流和瞭解,更根本地化解歧異、促進瞭解,不見得需要透過開放中國大陸大學生來台念大學才能獲得效果。事實上,和中國大陸關係更密切的港、澳,迄今也沒有多少內地學生;它們主要是以高額獎學金來吸引少數可以進北大、清大的傑出學生,來強化自己的學術競爭力,這和馬先生的構想完全不同。


    其次,中國大陸著名的大學不少,台灣的大學並未超過中國甚多,沒有明顯的學術優勢。加上台灣物價高於中國,如果還能夠吸引大陸學生的,必然只是少數國立大學中的高素質科系。而如果要吸引高素質大陸學生,來協助台灣發展高科技,或回國後傳播民主理念,則仿效港、澳,開放大學或研究所名額、提供獎學金給少數優異高中或大學畢業生即可,沒有必要開放大量的大學名額。一旦開放大量大學生來台,可以想見許多逾期居留、非法打工、假結婚真居留、醫療保健、專業證照考試、結婚居留就業等等複雜的問題立刻呈現,絕非台灣在沒有適當經驗的情況下就可以妥適處理的。


特別是,中國的高中和大學學歷如何承認?一旦承認是否會引發大量國人前往獲取學歷,回國據以就業的相關問題,都有極大的漏洞可以鑽營,等到問題一一翻上抬面時,再來處理已經要付出極大之代價,甚至難以收拾殘局。例如,目前已經有不少國人擁有中國著名大學的「摻水」學位,如果採認大陸學歷,這些台灣的「中國博士」馬上可以轉任大學教授,可以想見台灣大學生的水準,馬上就要大打折扣,僅僅是這個「小問題」就是個「大考驗」,教育部門準備好了嗎?


    最後,要以開放大陸學生來解決台灣大學招生不足的窘境,和教育部目前正在建立的「大學退場機制」產生了明顯的衝突。大量擴充大學院校的結果,讓台灣產生了一大堆「豆腐渣大學」,製造了大量名實不符、空有大學文憑,卻無大學內涵的大學畢業生,使得「畢業即失業」的問題日益嚴重。在社會強烈要求之下,教育部總算建立了「退場機制」來適度管制大學品質;這項機制目前剛在起步階段,尚未產生實效之時,馬英九就要以開放陸生來台來「解救」這些院校,讓「退場機制」毀於一旦,實在令人費解。


    我們要提醒準總統馬英九先生,社會上對馬先生的「言多必失」以漸感不耐,我們希望馬準總統尊重專業、多聽少說,特別是在非由其主導的教育領域!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新政府團隊應以社會公平與經濟成長並重為目標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5.15)

新政府團隊應以社會公平與經濟成長並重為目標


 


    全球經濟表現因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和石油價格飆漲而受到衝擊,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四月底在美國商會的謝年飯晚宴中,首次提到百分之六的經濟成長率目標可能無法達到,但卻又補充說:「就算達不到百分之六,但至少也要到百分之五!」身為一個尚未就任的準總統,這種「未戰先敗」的態度難免引發外界的批評;但更重要的是,迄今我國政府仍以「追求成長」作為首要目標,貶低「社會公平」的的施政心態,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必須深切檢討,以免賺到了成長卻失去了幸福和快樂!


    為了追求勝選,台灣和韓國的總統當選人都在選戰當中相繼提出了誘人的競選口號。韓國的李明博先生提出了「七四七」的施政目標,亦即年經濟成長率百分之七、人均所得達到四萬美元、成為全球第七大經濟體;台灣的馬、蕭也提出了「六三三」的保證,也就是年經濟成長率百分之六、失業率降到百分之三、人均所得達到三萬美元。韓國今年第一季成長率已經公佈為百分之五點七,在未來全球經濟並不看好的情況下,全年達成百分之七的機會已經不大,李明博為此向其國人致歉。馬先生尚未就任,但也已經在為成長目標的難以達成「施打預防針」,頗令人感到遺憾!


    美國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也正在進行,候選人提出的願景雖然各有不同,卻未聽聞哪一位候選人提出如此這般的成長率目標。易言之,「經濟成長」已經不是先進國家施政的最重要目標,如希拉蕊的施政藍皮書中提出挽救次級房貸違約戶的建議、取消石油公司的減稅優惠、增加新能源開發計畫的投資、對發卡公司實施新的限制等構想;歐巴馬的政見重點則放在勞工減稅、開創綠能產業的就業機會,以及政府撥款協助次級房貸的違約戶等,沒有人提到經濟成長率將有多高。也就是說,先進國家的競選政見是利用各種解決問題的政見來表現其政黨的經濟哲學,並營造其亟欲追求的社會和環境願景。在這種目標下,經濟成長率不會特別重要,因為成長率只代表了「將餅做大」,更重要的卻是「如何分餅」,施政的方向和措施才關係著選民未來的禍福!


    在民進黨執政時,經濟表現不佳加上屢屢出現弊案傳聞,使得國民黨輕易取得了勝選,但這並不表示其政見被選民普遍認同。馬、蕭的政見的確重視經濟,但不管是「愛台灣十二項建設」或是財政租稅政策等,多半是為了「將餅做大」所提出的措施;至於能否將餅「公平分配」,或不必分餅,藉由各種措施讓民眾提升快樂幸福的作法,實在是極為有限。勉強說來,只有「負所得稅」、「教育扣除額」、「老農退休機制」、「低收入戶保費補貼」等少數措施具有所得重分配效果。而為了讓資金回流,政府還要降低稅收,在已經負債累累的情況下,當然無法提出足夠的資源來扶助弱勢;甚且,這些對低收入者「給魚」的政策其實都不如「給釣竿」的政策可以真正幫助經濟弱勢者挺起身來、貢獻社會。   其次,在全球先進國家都如火如荼地進行綠能產業、替代能源的開發之下,馬蕭政見對於環境問題的努力顯然不夠,沒有明確的誘因政策來鼓勵上述的發展,令人擔心台灣未來面對先進國家對「減碳」要求的貿易報復時如何應對!


    其實,台灣今天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提升各種弱勢族群面對競爭的能力。對於原住民、中低收入家庭、突遭變故家庭、智能障礙家庭、偏遠地區家庭、夕陽產業人員、弱勢的農漁民,都需要政府更多的關照,協助他們重新建立競爭力,特別是如何適應資訊社會的競爭。然而在這些方面,我們頂多看到一些「給魚」的措施,沒有足夠的「給釣竿」政策,這將會是社會的一大負擔和不定時炸彈!


    最後,如果沒有一個清廉的政府,則任何「拼經濟」的措施成效都將有限,因為政府要員的精力將分散在「拼自己的經濟」。任何一個弊案,都帶給社會巨大的病痛和「相對被剝奪感」!但針對此點,馬、蕭團隊迄今也沒有任何政策,要進行有效的改革。立法院無法通過立委的「陽光法案」已經讓國民黨黨鞭辭職,立法院開會無法透明化遭到嚴重質疑,馬準總統迄今卻仍未置一辭!如果「社會正義」迅速成為「經濟成長」的祭品,那麼國民黨是否能繼續獲得人民的信任,恐無樂觀的理由!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新竹獅頭山之旅2008.5.11


爬山時上山走得太快的後果就是這樣﹗


五月十一日陪同內人和兩位友人到新竹縣獅頭風景區一日遊。風景區內有多條步道,整理得相當好,遂以步道健走健身。由於步道快速上升,本人以為在教職員百米競賽第一的〈實力〉,應該沒有問題,遂以快步直奔高層。沒想到一番折騰之下,氣血不順、頭暈眼花之下,只能躺下休息,否則將有昏倒之虞﹗堂堂台大百米冠軍居然就地躺下,頗為難堪。而一路慢慢登山的內人,居然以為我在開玩笑,不理會地直向高處行去,還做出勝利之姿,頗令人氣餒。可見徒有強健之身、優異條件,若無傑出之〈戰略〉,一樣可以一敗塗地!青年學子切記、切記﹗回程在北埔停留,逛了名聞遐邇的北埔老街,有看有吃,幸福無比、不易快哉!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給世界經濟導論的同學們

老師花了很多時間回應你們上課網站的討論看板 請你們一定要上網參加討論 別辜負了老師的時間和精力喔!

2008年5月2日 星期五

新內閣應公平分配教育資源縮短城鄉差距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5.3)

新內閣應公平分配教育資源縮短城鄉差距


 


    在千呼萬喚之下,新內閣的教育部長終於定案-由社會大眾不太熟悉的前政治大學校長鄭瑞城出任,可說是新內閣中的一大黑馬!雖然鄭前校長並非媒體鎖定的幾位可能人選之一,但劉閣揆卻向外界宣稱鄭先生是他從頭就鎖定的人選,使得外界對於「鄭部長」懷抱著高度的期待,與稍許的疑慮;這就是目前台灣民眾對於教育工作的心理寫照:「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我們願意在此新舊交替之際,為教育部的工作提出幾點建言。


    首先,台灣的教育工作受到民眾的高度重視,每一件決策都必須戰戰兢兢、審慎周延,以免成為眾矢之的。事實上,幾乎所有有子女在就學中的台灣家長,都十分關心教育,而且也都認為自己「懂教育」,所以任何教育措施都面臨著高度的監督與檢驗;因此,所有的施政都必須在考慮周延,經得起考驗之下才能推出;否則任何一項看來不見得是多麼偉大的措施,都可能讓教育部「人仰馬翻」,必須高度戒慎恐懼!也因此,任何「教育改革」的舉措,都需要事前完整評估、事後績效檢討,這也是目前教育部亟需強化的部分。


    其次,台灣的教育工作,是中、小學教育難於高等教育,必須要有熟練的人才輔佐,才能勝任全盤的教育工作。由於中、小學要升大學,其壓力遠遠超過大學和研究所;因此絕大多數的中、小學生迄今為止,都無法「快樂學習」,而且在家長們高度期望之下,也注定無法「快樂學習」!因此,中、小學教育一定要顧及學生的時間壓力。「一綱一本」或「一綱多本」的問題,就在於一個看來對學生發展比較有利的「一綱多本」政策,卻在台灣的教育現況之下,帶給學生莫大的時間壓力和痛苦;導致眾多的家長寧願選擇「次佳」,但較無時間壓力的「一綱一本」。沒有深入瞭解家長和學生痛苦的決策者,僅靠一些教育理念來進行決策,注定會遭到高強度的反彈,並難以為繼。所幸,新部長的看法已經有些彈性,審慎處理之下,應該可以得到妥協下的解決。


    其三,台灣中、小學的部分教材,面臨了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必須有足夠的智慧,來處理政治相關的議題。由於過去幾十年來的威權統治,台灣的教育內容仍然著殘著存不甚合理的政治內涵,需要進行「轉型正義」的處理;但許多民眾仍然認同這個威權統治下的經濟成果,感情上無法立刻接受更客觀的轉變;因此「轉型正義」需要足夠的智慧和時間,緩慢地進行;特別是在涉及統獨意識或族群糾葛的議題上,更是極易引發多元對立的爭議。在社會尚未發展成熟之際,每一個更動可能都必須更廣泛地謀求社會共識之後,再加以進行。否則,一個小小的問題都可能成為燎原之火,付出巨大的社會爭議代價!


    其四,台灣教育的供需失衡,需要逐步的政策鬆綁,搭配適當的監督機制,來活化人才的供給。過去台灣對於教育機構的高度管制,已經不適合現代高度變化的社會;但每次出了問題時,社會卻又希望政府高度管制。解決這種困境的方法,應該是授權教育產業自行管制,政府憑藉著某種有效的監督機制來加以控管,讓各種資訊透明化即可。如果事事都要由教育部核准,根本跟不上時代和市場的需要。不管是學費調整、系所增減、學生增減、學校存廢,都應該朝此方向改革。


    其五,台灣教育的最大問題,在於「城鄉差距」擴大,特別是在「全球化」造成的「M型社會」之下!若無適當的「教育資源重分配」,將造成社會的不安。因此,教育部必須隨時隨地注意:「不讓一個孩子落後!」以免社會在未來還要付出太大的代價。


如何將教育資源撥出適當的比重給偏遠或弱勢的地區,卻又能發揮最高的效能,在在挑戰著教育主管;晉用部分具有經濟理念的教育專家,也許可以達成這種目標。但無論如何,目前教育績效上的M型分配過於明顯,顯示提供給弱勢族群的教育資源明顯不足,亟需改善!


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苗栗卓蘭大峽谷之旅 (2008.4.26)



4月26日一行人到苗栗卓蘭大峽谷一遊 由詹大師夫婦帶領 同遊了921地震後的大自然賜予 真是鬼斧神工 嘆為觀止 竟有幾分美國大峽谷的意境 加上卓蘭的美麗風光!


全力打造全球化經濟下的藍海策略 (台灣時報 社論 2008.5.1)

全力打造全球化經濟下的藍海策略


 


    新內閣的人事任命基本上已經完成,三個星期之後就要走馬上任。扛著馬蕭競選團隊設定的「六三三」目標(經濟年成長率百分之六、年失業率百分之三以下、八年後人均所得三萬美元),以及「愛台十二項計畫」等重大拼經濟政見,這個內閣號宣稱沒有磨合期;在「老幹配新枝」之下,是一個無縫接軌、馬上展展現經濟績效的戰鬥團隊。我們在新團隊上任之前,願意野人獻曝,提供打造經濟藍海策略的幾項建言。


    新的行政團隊面對的,有全球的外環境和台灣的內環境。全球外環境包括:一、全球化競爭繼續激烈進行,投資環境必須繼續改善,否則外資(和國資)迅速撤離。二、區域經濟整合更甚以往,各國競相整合來擴大市場、降低成本,台灣面對了邊緣化的挑戰。三、美國次級房貸風暴的影響持續,各國經濟成長放緩,台灣出口也面臨挑戰。四、國際能源和原物料價格繼續飆高,通貨膨脹持續威脅經濟發展,台灣面臨了各種相關的風險。五、全球暖化問題嚴重,台灣必須配合減碳,以免喪失部分國際市場。


    在台灣的內部環境方面,包括了:一、投資和消費信心不足,總需求成長緩慢,無法帶動快速成長。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互糾葛,環境影響評估陷入泥淖,投資決策難有客觀標準據以依循。三、兩岸經貿關係將會解凍,但對於台灣產業之影響變數不少,難以確實掌握,據以提出緩解方案。四、大學擴張過快,供需難以平衡,導致高級人力失業嚴重。五、所得分配可能持續惡化,亟需照顧經濟弱勢族群,以免成為社會進步之障礙。


    面對了上述各種多半屬於負面的環境因素,如果童騃式地樂觀認定「馬上,就會好」,可能會讓台灣這條戰艦迅速擱淺。但換個角度來看,兩岸關係正在解凍之中,經貿關係的自由化一般而言可以讓資源的使用更具效率,加上投資和消費信心似乎有強化的跡象,連帶地外來投資也有提升的趨勢,種種發展顯示在不利的因素之中還是有值得樂觀的發展。因此,經濟部門的帶領方向和打拼士氣仍屬重要,必須認定正確方向、全力以赴,才能達成目標!


    如果要快速成長,則農、工、服務業不可偏廢,必須全面成長才行。農業成長當然要有足夠的研發投資;但僅靠農委會不夠,經濟部必須以商業司、資策會和駐外單位等有經驗的分支,協助農業部門進行現代化的包裝和行銷,將台灣打造為「東方的荷蘭」,成為優勢農品和水果的集散中心,才能獲得高利。全面利用網路資訊、深入每個農戶,避免農產品價格暴漲暴跌來安定農業,更應是經濟部和農委會合作的重大議題。台灣農業在全球化之下,仍以持續開放為宜,以免付出過高的保護代價,但一定要提供相關業者足夠的配套,協助其轉作或轉業。


    在工業方面,台灣製造業的競爭力夠強,在逐步開放兩岸經貿下將會更有活力,和鄰近國家或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一定要儘速簽署,以避免國際競爭不利、投資資金外移。經濟部門可以此利基,配合台灣既有優勢,大力爭取國際企業進駐台灣,以台灣作為東亞的研發、製造和物流中心。若能帶來群聚效應,將可大幅提升投資,促進就業和成長。而在服務業方面,台灣大量的游資有足夠的條件形成一個金融中心,只要參考新加坡和香港的模式鬆綁,搭配適當的租稅措施,金融部門應該可持續成長。台灣相對低廉的物價、誘人的飲食、濃郁的人情味、中華文化的保存、優異的醫療水準,配合高鐵、捷運和其他觀光配套的發展,必定可以帶來大量陸客和國際旅客,發展成套的旅遊、醫療、婚紗、生態、運動等行程。


    最後,我們認為台灣的人才濟濟,只要用對人,而不是政治酬庸,經濟發展的「藍海策略」自然就會展現,數年之後絕對有機會晉身於先進國家之林。但一定不可忘記「追求南北均衡」、「平衡城鄉差距」的兩大原則,才能在「效率」和「公平」之間獲得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