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改革經商環境迫不及待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7.10.1 〉





改革經商環境迫不及待



 






 



   世界銀行公布了2008年的「經商」(Doing Business)環境評估報告,台灣在全球178個受評者之中名列第50名。媒體報導幾乎都只提到和前一年比較,台灣由47名倒退了3名,但如果和前兩年的43名比較,則台灣已經倒退了7名之多!
台灣這項令人難堪的名次,不僅遠遠落後於其他亞洲小龍或小虎--新加坡(第1名)、香港(4名)、泰國(15名)、馬來西亞(24名)、韓國(30名),也落後於模里西斯(27名)、聖露西亞(34名)、斐濟(36名)、亞美尼亞(39名)等從來沒有在國際評比中領先台灣的國家,甚至連非洲的那密比亞(43名)都將台灣拋在後頭!這種現象值得關心台灣競爭力的各方人士注意,而直接相關的政府單位更需要大力進行改革!
 
《論壇版》在今年53日,即已就去年台灣的表現,以「經商不易 台灣亟需大改革」為題,介紹了這份2003年才出現的評估,也探討了台灣必須強化的項目。但是從最新的評估看來,我國政府相關單位似乎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使得台灣的排名節節後退。
對於相當注意此類國際評比的跨國企業而言,這項新評估會讓台灣的「外來投資」吸引力下降,政府有關單位務必加以高度重視,以免在總統選戰方酣之下,忘了政府真正存在的目的!


 國際競爭「不進則退」
這項評比非常務實地評估了全球各國位於首要城市的一家中小企業,面對了開辦企業、申請執照、招聘僱員、資產登記、融資、投資人保護、賦稅、跨境貿易、合約執行、結束企業等類別的實際成本和僵固性,由各國專家提供實際資料整理而成,具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
在去年的評估中,排名前十名的是:新加坡、紐西蘭、美國、加拿大、香港、英國、丹麥、澳洲、挪威、愛爾蘭;今年挪威被排到十名以外,冰島進入十名之內,顯示即使是在十名內的國家也會有所更替。
 
在全球178個經濟體中,有98個進行了總數200項改革。改革最大的包括埃及、克羅埃西亞、迦納、馬其頓、喬治亞、哥倫比亞、沙烏地阿拉伯、肯亞、中國和保加利亞。進步最大的是埃及,她在一年之內大幅改革了五種項目,讓四種類別都進步了40多名,一種項目進步了20多名,進步速度驚人。
中國由於對私有產權保護、財產範圍擴張、對債權人保護、辦照電子化的提升,名次也由93進步到83。台灣去年沒有對十項評比的類別進行任何顯著改革,被超越並不冤枉。這些案例顯示國際競爭有如「逆水行舟」,果然是「不進則退」!
台灣的弱項是在招聘員工(148名)、證照申請(128名)、開辦企業(103名)、合約執行(92名)、賦稅(91名),這些資料都已詳細公布在世界銀行的網站上,任何人都可以上網獲得。台灣僱主「招聘員工的困難度」和「解聘員工的成本」兩個細項成績特別差,可能必須由行政院組成專案小組研究,協調相關部會解決問題。
 
有趣的是,經濟部官員回應媒體詢問時,說相關詳細資料尚未收到,「可能是在商業登記證照指標上較弱」,顯示主管官員對於和己身相關的國際資訊關注不足,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要如何勝出,令人捏把冷汗!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2007年9月27日 星期四

自由時報報導版主獲得〈曾虛白新聞服務獎〉之新聞評論獎

本報蟬聯曾虛白公共服務報導獎


 


〔記者劉力仁/台北報導〕第三十三屆曾虛白新聞獎昨天揭曉,本報繼去年以「離島水泥化」系列榮獲公共服務報紙報導獎後,今年再度以「平價旅館政策大追蹤」系列作品,蟬聯公共服務報紙報導獎。


 


「平價旅館政策大追蹤」是由記者溫春華、劉力仁、許敏溶、曾鴻儒、袁世忠等人所撰寫,系列報導內容為,政府推動觀光客倍增計畫,制定平價旅館政策,釋出國有土地,供業者興建平價旅館,條件則為平均房價二千三百元。但消費者引頸期待的第一起平價旅館BOT案美麗信酒店開幕後,房價約四至六千元,消費者根本訂不到二千三百元的房間,各界批評聲浪不斷,本報深入追蹤後,發現平價旅館不平價,主要是議約不當,導致官方陷入發現問題卻無力監督的窘境。


 


促使政府推動評鑑制度


 


為了解全台狀況,本報進一步進行全台風景區房價大調查,發現台灣旅館費用高得嚇人,嚴重影響民眾出遊意願,四天三夜要花二萬五千元,拿九二一重建基金補助整建半公家的日月潭教師會館「涵曦樓」,房價更高達一萬六千元,甚至林務局、退輔會、國家公園管理處、教育部等公家委外經營的旅館及活動中心,房價均令人咋舌,不再具有「平抑房價」功能。


 


在本報連番追蹤報導下,交通部長蔡堆宣示捍衛平價旅館政策,美麗信酒店也公布全年度平價旅館方案,供各界監督,教育部則全面檢討所屬單位委外旅館房價。


 


觀光局今年四月更進一步決議推動「旅館評鑑制度」,全台二千六百多家旅館將於明年起進行星級評鑑,評鑑方式與國際接軌,價格透明化,讓消費者有足夠資訊,可選擇合理價位的旅館。


 


其他得獎作品還包括,新聞學術獎:林元輝,作品:「新聞公害的批判基礎—以涂醒哲舔耳冤案新聞為主例」。


 


報紙評論獎:台灣時報杜震華,作品:「追求台灣教育的真善美」。


 


電視報導獎:公共電視公司陳佳珣等四人,作品:「科技之夢」。


 


廣播報導獎:漢聲廣播公司台北電台高瑞麟等二人,作品:「全台追擊戴奧辛」系列報導。


 


報紙攝影獎:中國時報王爵暐,作品:「香港回歸九週年」專題。


 


頒獎典禮將於十月五日舉辦,獲獎者各得獎金十萬元和獎座。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藍綠胡亂比較台韓經濟 〈蘋果日報 論壇 2007.9.22〉





藍綠胡亂比較台韓經濟



 國民黨播出一則由在台韓商批評台灣政府沒有「拼經濟」的電視廣告,引來了陳總統的不平。他舉了一些數據來證明台灣的經濟表現不亞於,甚至優於韓國,並反擊「心不在台灣」的人才會認為台灣已經在亞洲四小龍之外。筆者無意加入這場戰局,僅希望即使是「選舉語言」,也應該在真實的數據下展開對壘,而不是各舉對己方有利的數據,形成一場混戰,讓民眾得不到「真相」!


 失業率高於韓國
陳總統的說明中,的確有著不小的疏失,他說200306年台灣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為5.05%,高於韓國的4.25%。韓國的數據沒有問題;但查證我國官方的數據,由03年起分別為3.4%、6.1%、4.1%、4.7%,平均4.58%,這和5.05%每年有0.47%的落差,不知是從何而來?如果是幕僚單位的作業疏失,這種疏失會令人相當憂慮我國的行政效率!
陳總統談到「經濟痛苦指數」,也就是「失業率」加上「通貨膨脹率」,我國在七年中有六年都低於韓國。「經濟痛苦指數」是一項非正統學術的用法,在一般正常情況下是可以用來參考,但是在通膨率是負數時,就不適合使用。因為,失業率一定是正的,但是在不景氣之下通膨率會是負的,但卻會抵銷掉正的失業率,反而使淨值數據變低,讓應該是「痛苦」的不景氣反而呈現出比較「不痛苦」的淨值,情況變得弔詭。台灣「優於」韓國的這六年,正好是這種現象。其實,在綠色執政的這六年中,台灣的失業率全部高於韓國,通膨率在景氣不佳之下多半為負數,台灣的「痛苦」其實應該高於韓國才是!
陳總統在敘述「痛苦指數」時,涵蓋了七年數據,卻在比較「經濟成長率」時只涵蓋了近四年資料,可說是「匠心獨具」。如果使用2006年(含)往前的五、六、七年數據計算成長率時,呈現出來的將分別是韓國平均為4.8%、4.6%、5.2%,台灣平均是4.5%、3.4%、3.7%,台灣和韓國的成長差距就顯而易見了!
陳總統正確地使用「經購買力平減」的每人國民生產,來強調台灣優於韓國的發展;這個概念本報論壇已經闡述過數次,的確是比藍軍所用的「名目的」每人國民生產要能夠正確地反映經濟生活的品質。但是將台灣的名次自我提升到21名,就沒有必要;台灣這項數據長期超越韓國兩成是不爭的事實,只要強調這個事實即可。但是,這項成就多半是藍軍執政下的成果,綠軍沒有擴大「戰果」,其實是沒什麼可以誇耀的。


 藍軍宣傳已過當
至於台灣是否已落於四小龍之末或之外,藍軍的宣傳可能已經過當。從二次戰後到今天,以「經購買力平減」的所得來看,台灣平均每人生產和香港、新加坡的差距只有縮小,而沒有擴大;而以「名目值」來看,台灣也沒有顯著惡化。如果一定要比絕對水準,應該以台北市和新、港來比較才適當,否則並不公平。
期待藍綠雙方都以更適宜的數據來論理或宣傳,而非相互塗抹污泥;這才能讓選民和社會也隨著時代而進步!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2007年9月9日 星期日

降營所稅不足吸引外資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7.9.10)





降營所稅不足吸引外資



行政院計劃在民國98年調降營利事業所得稅,從25%降到16.5%以下,以提升國際競爭力,並藉以吸引外來投資。這顯示政府是有意「拼經濟」的;但如果以為在降稅後,外資就會顯著提高或「源源而入」,就會把問題看得過於簡單。


結合兩岸可造優勢
一般的「外資」分為兩種,一種是掌握企業經營的「直接投資」,另一種是以股利或資本利得為目標的「金融投資」或「間接投資」。「直接投資」的促進投資、貿易、技術移轉和就業效果較大,特別受到歡迎。針對直接投資,我國的確是需要憂慮的。英國「經濟學人智庫」最近公布了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作出版的《至2011年的世界投資展望:外來直接投資和政治風險的挑戰》,台灣的資料也清楚呈現,值得我們參考。

雖台灣在2006年表現優異,以74億美元的流入量大幅超越過去4年平均的13.5億美元,但在全球都表現優異下,這個數量只名列世界39名。值得憂慮的是,該機構對台灣未來5年(20072011)吸引外資的預測,以每人吸引量而言排名世界42名,以吸引外資佔總生產比例而言排名64名,以吸引外資佔固定投資比例而言也排到63 ──台灣吸引外資前景似乎是黯淡的!
《經濟學人》的預測是以嚴謹的「計量經濟學」方法,以77國的長期資料確認出影響外資流入量的變因包括:市場規模、經濟成長率、經商環境、出口商品的燃料物料成本、單位勞動成本、和三大都會區(美、歐、日)之一最近的距離、外資存量佔總生產比例、是否說英語、國家所屬區域;它們聯合解釋了外來投資變量的91%。最重要的兩個變數是「市場規模」和「經商環境」,兩者解釋了三分之二的外資變動。因此,如果要提升外資流入量,當然就應該對市場規模和經商環境加以著力。
對於市場規模,可以著力之處似乎有限;但如果能夠以「自由貿易協定」來結合對岸的市場,是可以造成巨大優勢的,但目前卻希望渺茫;因此,只能就「經商環境」來努力。《經濟學人》的「經商環境」包括了政治環境、總體經濟環境、市場機會、對民間企業和競爭的政策、對外來投資的政策、外貿和匯率管制、賦稅、金融、勞動市場、基礎設施十類,共91個子項目。降低營所稅只觸及到「賦稅」中的「公司稅負擔」一個子項。所幸台灣「經商環境」的總評分不差,過去5年排名21,未來5年被排到19名,但還有提升的空間。


須破恐懼中資障礙
最值得重視的,是在國家分析中的評論。雖然報告對台灣的研發人力、基礎設施、勞動力、戰略位置、友商態度有所讚譽,但是對智財權保護、公共工程競標、限制中國產品進口、使用大陸勞動力和大陸人士來台旅遊的管制也頗有微詞。其結語是:「……許多外國公司將對投資台灣會趑趄不前,直到政府放鬆對大陸的經濟聯繫。如果將中國大陸公司對台灣投資的限制撤除,許多外國公司很可能會對台灣投資。然而,由於台灣許多人恐懼允許中國公司投資會顯著影響這個島嶼的政治和經濟安全,所以限制很可能還是無法改變。」真的有心吸引外資,大概必須先努力突破這些障礙吧!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