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6日 星期四

給兒子的第四封信 - 談選系策略 (2007.4.25)

給兒子的第四封信 談選系策略


 


兒子:


    爸爸知道你還在考期中考,這封信你可以等幾天,沒有考試壓力時再看。剛好有個空檔,而你又面臨選擇轉系、雙修和輔系的選擇,在觀念上需要一些指引,所以就先寫了這封信給你參考。


    談到選擇科系,的確是個困難的選擇;有人說「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選擇了錯誤的科系,的確可能浪費掉大好的時光,甚至於讓自己的生命「由彩色變成黑白」,不可不慎!


    但是,人生又充滿了風險和無奈,沒有人能夠預知未來面臨的人生遭遇,以便事先做出最好的抉擇。我們經常聽人說:「早知道當初就」只可惜這種話是「後見之明」,無法成真。人生,就是被迫在無法事先知道未來的情況下,必須進行選擇,包括選校、選系、選配偶、選公司。但如果「人生有夢,築夢踏實」的話,也沒有必要過於擔心未來的不確定性了。


    你現在就讀東大企管系。在我來看,企管系是管理學院中的概論性科系。它的優點是廣泛研讀管理學院的每一種學門知識,缺點則是沒有深入的專業技能,無法以其修習所得,去考取某種證照,以獲得專業上的認可和報酬。如果是會計、財金、法律、醫學、牙醫、獸醫等科系,畢業後只要按部就班,通常都可以(在國內或國外)獲得專業證照,其工作和待遇是受到相當保障的。因此,爸媽都要你不要只是依賴這個「專業」,否則以你並非外向、口才便給、反應靈活的個性,要純粹靠企業管理的訓練來謀職或創造生涯,可能面臨相當大的風險。


    當然,現在的學習和就業情況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在爸爸念大學的時代,一般而言念完大學就是就業,所以大學所學的科系相當重要,許多就業的要求就是要某某科系的,彈性極小。但是,現在研究所太普遍了,變成研究所才是最重要的學習階段。因此,大學部變成「研究所先修班」,大學部只要能夠大體上念到理想的研究所所需要的先修課程就可以了。因此,我和你媽事實上都沒有那麼介意你目前的決定,因為只要你在研究所階段能夠進入理想的目標,目前的科系似乎不是那麼重要。


    但是,有兩個重要問題一定要想清楚:一是,你到底要不要出國?二是,你能夠進入或考上理想的研究所嗎?當然,這兩個問題可能也不好回答- 還有三年以上,我怎麼會知道要不要出國?我又不是神,那知道能不能進入理想的研究所?沒錯,這兩個問題都難以明確地回答。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初步」的答案,因為初步的答案一定會影響你目前的選擇!


    如果你要出國,而這是我和你媽希望的(前幾封信已經提過),那麼你自然必須將英文和英語弄得非常好才行;因為國外的管理學院上課經常要參加討論,你的語言不好根本就沒得混。而且,如果要申請到好學校的管理學院碩士班(通常也保障了未來的好出路,他們一畢業的年薪就高過絕大多數的博士級教授!),那麼英語文的考試一定要拿高分才行。例如爸爸畢業當時,哈佛大學商學院要求申請者的托福就要600分以上(要在參加考試者中超過90%左右),商學院要求的GMAT也是一樣;其他屬於長春藤盟校的要求也差不多(例如,賓州大學的招生簡章上就寫著:We want the brightest of the brightest.)。而語文是要長期訓練的,你現在就必須找出方法,不管是補習或自修,長期地加強你的英語文。至於你是念哪一系,外國學校研究所沒有那麼計較,它們只是要弄清楚:你的能力是否夠好(看托福、GMATGRE),你的潛力如何(看你的大學成績單如何呈現,是否越來越好,主科很強?又有令人激賞的課外活動成果?教授的推薦函如何?你的學習計畫是否吸引他們?)。而且,更重要的是,外國教授通常鐵面無私,平時和你有說有笑,考試當人可是絕對不講究情面的;反正只要你能夠通過各種考試就行,管你以前念什麼系。例如著名的行銷廣播名人王文華是台大外文系畢業的,照樣被史丹佛大學管理學院錄取,因為他顯示出過人的其他能力。注意,來自全球的高手都在申請美國最好的研究院,他們不太計較你念什麼出身,但是你要顯示出有勝過他人的可取之處;而且老美相信自由競爭市場,學習過程真的是「割喉競爭」、「血流成河」,台灣學生初來乍到時很難適應,只有拼命求生。


    如果你真的不想出國,或家境不允許(當然我們會竭盡所能供你出國的,就像當年爺爺奶奶供我出國一樣),那麼念的科系的修習科目和理想研究所所要求的科目之間的配合度要求就高於國外,必須花時間弄清楚,因為國內通常沒有國外那麼有彈性。由於全球化的盛行,以及跨國企業的前途遠高於國內企業,我們還是要求你以出國為第一考慮。


    其次的問題是,你能否進入理想的研究所,你當然會說「不知道」。但是,以我們對你的觀察,你是一個比較不會自動自發學習的學生(你這幾天都在期中考,但今天一早卻還是無法拒絕王建民今年的第一場大聯盟比賽,對吧?),因此,如果放任你選擇一個輕輕鬆鬆的學習方式,我們會擔心你在出國之前是否可以獲得足夠的準備;這也是為何當初我們一直希望你「轉系」或是「雙主修」的原因。但是,你在主修成績還算出色的情況下,卻已經悶不吭聲地放棄了轉系,現在又想放棄雙主修,選擇一個最輕鬆的「輔系」(這當然相當吻合你的個性),我們的確是擔心你會搞到最後,既沒有足夠的專業,又無法申請到好的外國學校!到時候,你就真的只能扮演一個「二、三流」的角色,不只是枉費了爸媽長期以來對你的關心和投入,也對不起自己的天賦!雖然我們不會因為這樣就放棄你,但當然會感到非常遺憾的。


    因此,你要不就轉到一個真正有專業的系(但時間已過),要不就雙主修(因為要五年,你已經想放棄,其實考量你的個性而言,這對你應該是較好的選擇),否則你就必須在修習更專業的輔系下,將僅剩的一些時間全力衝刺英語文。只是,我們看你的態度,似乎還沒有真正的覺醒。爸爸一再告訴你,你的英語文必須要非常、非常好,才能夠扭轉目前的劣勢,迂迴前進到比較理想的狀況,而你的確也有這種潛力;但如果還是天天要保有理想的「生活品質」,動不動就去看看電視、連上網路查查NBA的現況,你將會距離理想的狀況越來越遠:學業成績無法維持在最高檔,未來的英語文成績也無法突出,所有好學校都沒有錄取你!你即使出國,也只能拿到一張普通美國大學的碩士學位,回國來只是和國內碩士一樣,一大堆人一起競爭一個並不出色的工作;老闆也不會特別重視你,慢慢在一些能力和學歷都相對傑出的幹部底下苦熬。如果情況真是這樣,根本就沒有出國留學的必要!在國內念碩士又省時、又省錢、又可以交各種朋友(國外唸書的大部分人都找不到適合的對象,或是在極大的壓力下根本沒有時間找對象),不見得比國外的普通碩士要差。


    其實,還有一條路可以嘗試,就是參加轉學考試,許多學生經由這個管道轉入台大、政大,也念得不錯;我在大學有一位同班同學,他和他的兒子竟然都是轉學考試進到台大的,他由輔大過來,他兒子還是由文化轉來的,也修過了我開的「世界經濟導論」,夠帥吧!別認為轉學考試競爭激烈,其實真正有準備的人很少,多數是來碰運氣的,那你也可以試試手氣;更何況你的專業科目都還算出色〈你的微積分、會計、英文都是班上的翹楚,選擇管理學院的任何科系都有相當優勢〉,機會真的不小呢!


    然而,無論是選擇哪一條路,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興趣」。爸爸大一念政治系,看來似乎不是特別出色的系。但是,這個班出了不少人才,就我所知道的,有五位獲得了美國的政治學博士,分別在威斯康辛大學(在台大任教)、明尼蘇達大學(在台大任教)、德州大學(在美國任教)、雪城大學(在成大任教)和南加大,南加大這位還當了行政院發言人和立委。另外,一位轉念經濟的女同學在芝加哥大學拿到博士(曾在台大任教),現在是某政黨的不分區立委;我在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取得經濟博士;一位轉念歷史的由史丹佛大學取得博士,目前也在美國任教(這位是班上真正的才子,國文在大學聯考考95分,可能是該科狀元;父親是孫立人將軍的部屬,曾被國民黨政府迫害入獄十年,遂要他別回國);一位轉念資訊的在加大洛杉磯分校獲得博士,在該校擔任研究工作。其他有當空姐的,有做生意的、轉為律師的(其中一位是呂副總統的辯護律師),都非常成功。也就是說,這些同學中只要是依照興趣而走的人,不管有多苦,都會甘之如飴,並且闖出一番天地!


    「忠言逆耳利於事,良藥苦口益於身。」爸爸當年也經歷過這些考驗,雖然一開始念了本來有興趣的政治系,但是發現並不理想(邦交國逐月減少),就按部就班將成績念好,轉到農業經濟系(對經濟系沒有把握,而農業經濟也算有趣,還出過一位李登輝先生)。出國後在曼谷念經濟學碩士,在美國繼續念經濟博士,一路都穩紮穩打、該用功就用功,迴避任何干擾;而對這幾個科系,我基本上都有興趣,因為從小多方閱讀,興趣相當廣泛。爺爺奶奶從來不擔心我的未來,他們瞭解我相當穩定的個性,不會出大的差錯。


現在,你已經成年,必須成熟地思考規劃,並且要有自制力,按照既定的規劃逐步落實,才能讓爸媽放心。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沒有人能夠為你讀書,也沒有人會搶走你辛苦的代價。要怎樣收穫,先那麼栽。加油吧,兒子! 


                         爸爸於2007.4.25


 


2007年4月20日 星期五

日本關西行 (2007.4.11-15)



四月一趟日本關西五日行 除了看到名聞全球的日本櫻花季節以外 也見到了先進國家的各種觀光旅遊設施 以及各種建設的先進之處 頗值得我們學習  大量的照片讓還未有機會前往的同學也能欣賞一番


日本關西行



四月一趟日本關西五日行 除了看到名聞全球的日本櫻花季節以外 也見到了先進國家的各種觀光旅遊設施 以及各種建設的先進之處 頗值得我們學習  大量的照片讓還未有機會前往的同學也能欣賞一番


2007年4月15日 星期日

美韓自由貿易了 我們呢 (蘋果日報 經濟人語 2007.4.16)



















 


歷經一年多的艱苦談判之後,美國和韓國終於完成了「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在雙方國會通過之後就會生效。面對這項國際經貿情勢的新發展,我國會受到何種影響,又應該如何面對?關心台灣前途者對此應加以注意。


邊緣化壓力大
美國和韓國分別為全球第1和第11大的經濟體,雙方年貿易額達到750億美元,這項自由貿易協定是韓國史上最大規模的,也是美國繼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之後最受重視者,引發競爭者極大關注。在自由貿易後,預期美韓雙邊貿易額將增加200億美元。我經濟部認為對台灣會有一定的影響,最擔憂的是美商投資與技術合作對象將轉移到韓國,減少對台投資。經建會估計台灣受影響的輸美金額約為一年20億美元,為輸美金額的5%;國貿局則評估對我國國內生產衝擊為0.05%,影響似乎不大。
 
WTO資料,目前韓國總平均關稅率為11.2%,美國為3.7%;韓國食品平均關稅為52%,美國則為12%。韓國有較大的談判「籌碼」,可以爭取到敏感產品的排除和緩衝期。報導說:雙方將立即取消85%工業產品關稅,15%的工業產品關稅將在315年內逐步取消。在最敏感的汽車和農產品方面,韓國爭取到美方立即取消排氣量3000cc以下轎車的關稅,本身也將降低汽車關稅;農產品中亦將最受韓國農民反對的稻米排除在外;但其他農產品則在510年內逐步消除關稅。韓國推估國內生產將增加0.42%到1.99%,外來投資可增加約400億美元。但是,美國對韓國的出口也會激增,韓國的農業、服務業、廣播電視業都會受到衝擊。
 
依照我國部會估計,這項協定對台灣產生的直接效果似乎不大,我方較擔心的是美國對台灣的投資受到影響。這些看法也許都合理,但是更令人擔心的是,亞洲國家受到這項協定的刺激,會加速簽署各種協定。例如泰國和日本即將簽署協定,和美國的協定也在談判之中。加上新加坡和韓國、日本、美國、中國(透過東協加一)都已經簽署協定,而香港也和中國存在著「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亦即亞洲其他三小龍都有和大型經濟體間的協定,找到了經濟成長的助力,相對地,台灣則遭遇邊緣化的威脅。


 務實突破僵局
如果真讓十加三(東協十國加中、日、韓)成形,由於台灣產品都可以被這些國家取代,那就真的會對台灣造成顯著影響。然而,台灣似乎難以找到解決之道(和三個小友邦簽署協定幫助有限),對美國和日本「押寶」,卻又屢遭冷水相潑!  最好的突圍,是在WTOAPEC中推動更自由的貿易,來抵銷負面影響;但台灣似乎已經陷入泥淖,和農業補貼國統一戰線,難以突破現狀。台灣僅有的幾條路是:第一,嚴格遵守世貿入會條件、加強智財權保護,以爭取美國同意簽署。第二,回頭找新加坡,依WTO架構,以會員體身分相互簽署協定,以順勢在東協間逐一突破僵局。我方曾堅持以政治實體簽署協定,導致談判無疾而終,這種不務實的作法今後不宜再現。


第三條路是,若台灣能以更低成本生產相同產品,或以相同成本提供更好產品,當然也能穿越關稅壁壘,打進他國市場。你認為,台灣會走哪一條路?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發所副教授、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經濟學博士


 杜震華  


2007年4月6日 星期五

給兒子的第三封信:談國際觀 (2007.4.6)

給兒子的第三封信:談國際觀


 


兒子:


    這幾天是清明節連續假期,爸爸有較多的時間,可以和你談一談所謂的「國際觀」。也許,你現在一看到爸爸的信,就會感到壓力。希望你不要有這種感覺,就當成在看小說或是一篇文章,就算無法做到時,爸爸也不會責怪你。只希望你真的「長大」之後,不會怪為父的沒有告訴你這些東西。至於你聽不聽,或者是有什麼效果,我是不會強求的。


    兒子,你應該也常常聽到,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也就是在通訊和運輸的科技發展之下,世界交流或競爭的障礙已經被剷平了。就像紐約時報專欄作家Thomas Friedman 在「世界是平的」這本書中所說的,美國的父母現在對他們的子女說:「用功點,否則中國和印度的小孩正在搶走你的飯碗!」過去的競爭基本上屬於「國內競爭」,只要你能夠在一國之內勝出,你就獲得了工作的保障,國家疆界保障了你的待遇-外國人無法進入你的職場和你競爭。


但是,情況已經不同了。過去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各國必須要降低貿易障礙、進行貿易的自由化,現在更是要求各國打開服務業的自由化,連就業市場也要開放。此外,網際網路、E-mail、視訊等科技也讓服務業的工作經由切割,再「外包」(sub- contract)到世界各地,所以印度和中國的技術人員可以為微軟(Microsoft)等大型公司就地在子公司工作,再將成果以資訊網絡傳送回母公司。可以以這種方式切割的工作越來越多,包括會議簡報的材料準備、會計資料的整理、醫療圖片的整理和判讀等,都因為開發中國家的技術勞工「價廉物美」,使高所得國家的「中技術勞工」面臨高度挑戰,導致「M型社會」的形成。這是沒有煙消味的商業戰爭,但是它早已爆發!許多人以為是「台商」外移導致失業人數增加,但即使看不到廠商外移,工作可能也會外移,因為不外移的廠商根本無法生存,失業者經常連自己是如何失業的也弄不清楚!


    因此,你不要以為目前所見,在台灣的生活條件都是「必然的」。在中國大陸和印度、越南、印尼,乃至於未來的緬甸或非洲的競爭之下,沒有競爭力的台灣年輕人,極可能在就業之時,才發現自己的「中等技術」完全沒有市場需求,只有那些具有「高度技術」的求職者,才能夠在高工資的台灣獲得自己滿意的工作。這種現象不限於台灣,所有先進國家的年輕人都受到挑戰,你不能不知。


我想和你談的「國際觀」,是指一個人擁有國際間重要政、經、社大事的基本常識,以及和國際菁英對話、溝通的能力。當然,你可能馬上會問:這「國際觀」很重要嗎?爸爸必須客觀的告訴你,這要看你對自己的期望;如果你想要在未來成為一個領袖型的人物,或是國際企業、大型機構的重要幹部,你就必須具有國際觀。但是如果你對自己沒有期待,只想過一種極為平凡的生活,則「國際觀」對你來說,當然就不會太重要。


事實上,在台灣的許多傑出青年,往往在進行國際接觸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的國際觀不足。它往往發生在和外國來的往來廠商代表接觸,或是到外國進行各種接觸之時;因為在面對面的接觸時,除了談論專業上的知識以外,免不了要談一些當地(外國)或本地(我國)的一般性事物,其內容極可能五花八門,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政治經濟文化,無所不包、無所不談。這時候,如果你連最基本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音樂、體育、環境等相關的人物和事件,都無法以外語(一般是英文)和對方溝通的話,場面經常會變得很尷尬,也會讓對方覺得無法和你進行更深入的溝通。於是,雙方的關係就僅止於浮面上的專業或業務關係,無法發展出更深入的交往,連帶也影響到雙方未來的合作!


告訴你一個我親身的經歷。90年代初期,我剛拿到博士學位不久,有機會受到邀請,到馬來西亞參加一場學術研討會。我提出的論文充分準備,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在研討會結束後的夜裡,籌備單位為大家提供到吉隆坡鬧市一遊的機會。學者們混在一起,自然而然地搭訕聊天。但是我很快地發現,我的英文太差,無法和他們盡情溝通。你可能覺得奇怪,我在前面的信中不是說我的英語在泰國訓練的不錯,所以到美國就擔任了中國同學會會長嗎?沒錯,可是你要知道,這些學者是來自菲律賓、香港、馬來西亞等國,他們念的大學或中學都是用英語上課,說英語對他們來說幾乎已經是「母語」,所以他們可以以非常自然快速的方式,談論區域性發生的政治和經濟大事。而我,即使是平常非常注意世界大事,但幾乎都是以中文接觸,許多人名、地名和事件,我可以用中文毫無困難地說明或討論,但如果這些名字你不確定正確的英文,請問如何去用英語參與討論?因此,我雖然可以瞭解他們討論的內容,但卻無法參加討論,令我萬分挫折。眼見他們交流地不亦樂乎,我卻無法和他們深入交往。我後來沒有再受到邀請,參加類似的國際會議,我一直懷疑這是主要的原因。


另一個類似的經驗,同樣是學術性的集會。我們一個被主持人挑選出來的研究小組,前後在新加坡開了三次的學術研討會,討論各人提出的論文章節,最後出版了一本書。他們分別來自加拿大、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美國(但在日本教書),他們大概都是上英語的大學,我發現竟然又是我的英文最差。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而這次是前後三次。在他們有說有笑之下,我只能勉強地跟上笑聲。幾年之後,我們這一群人之中,有人當上香港的大學校長、有人當上新加坡的院長、有人當上印尼的部長、有人當上加拿大的中心主任。想想,如果當時和他們沒有語言的隔閡,能夠進一步交往的話,我的個人關係豈不是豐沛異常?雖然由於語言問題較小,我和新加坡的院長仍有聯繫,但我對於其他同僚的無法深入交往,迄今仍然耿耿於懷!


其實,學術界的國際交往還算有限,如果是在企業界,更是家常便飯,特別是在全球化的時代,天天迎來送往之外,極可能還要一起「打幾桿」呢!因此,連一般的國際禮儀,可能都必須有所瞭解,否則極可能鬧出笑話,影響雙方的交往,甚至是生意的成功與否!台灣許多年輕人,連最基本的搭電梯禮貌都不懂,進電梯者應該讓出電梯者先出,但國內每每看到大學生在「搶電梯」,讓人搖頭不已。大學生上課吃早餐、戴帽子、睡覺、出入電梯迎面不打招呼等先進國家大學生看不到的現象,在台灣可說「應有盡有」,真不知未來如何面對世界。


因此,不管你未來準備要進入什麼行業,只要你是一個有潛力的人,你都極有可能面對全球化的國際經驗。你到底擁有何種「國際觀」,將相當程度地影響到你的發展。也許外國客戶對你的老闆給你幾句讚美之詞,你就能夠快速升遷,而別人還要耐心排隊呢!然而,對於沒有能力到外國,以交換學生、小留學生等獲取國際經驗者,要獲得這種能力其實是不容易的。平時要對國際事務保持適度的關注,這或許並不困難;但如果要以英語來面對世界事物,可能就要下功夫,每週有固定的時間看英語的週刊或報紙來自我訓練。現在回想1973年我大一時,大家都對當時「大一英文」所用的「二十世紀英語讀本」恨之入骨,因為裡面大部分是由時代(TIME)週刊所選出的天文、哲學等文章所構成的「天書」。現在想想,其實應該感謝當時用心的教授,也遺憾後來沒有順勢強化自己的英文能力,導致雖然有能力獲得名校的學位,卻仍然沒有能力掌握英語,創造優勢。


因此,兒子,除了你的專業以外,我希望你在大學畢業之前,能夠在英語檢定上考過設計給外文系學生考過的級別,並持續強化你的英語聽、說能力,你未來才可能成為真正的國際化人才。我也希望你持續吸收國際知識,讓你有能力以英語和別人討論天文、地理、哲學、文化、音樂等議題。談到貝多芬時,你可以馬上以英語說出他的幾份著名的樂章;談到愛因斯坦時,你馬上可以用英語分析他的物理貢獻。談到蘇格拉底時,你可以舉出幾項他的哲學觀念。談到哈伯望遠鏡時,你可以談一下它發現了什麼天文景象。談到非洲時,你可以分析達佛(Darfur, Sudan)目前的困局如何解決。Fed主席Ben Bernanke發表了對美國通膨的看法,會如何影響歐元或台幣的匯價?很難麼?對我們而言,是的。但如果你沒有決心,在這三到四年的時間完成這些挑戰,而只是一天到晚想打電動、看職籃的話,你頂多就只能成為二流的人才,在你的專業上平凡地為別人工作罷了。


當然,沒有人能夠保證你如此自我訓練之後,一定是成功的人才;然而,你成功的機會當然遠高於其他一般人,因為沒有理由老闆不提拔這麼優秀的幹部!就算你無法登峰造極,擁有這種能力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的成就,不也是一種完美嗎?人生的目的有各種說法,但是追求「真、善、美」,享受「真、善、美」,應該所去不遠了。爸爸的研究是在求真、評論事物是在求善,教學也是在求善,和媽媽的專情是在求人生之美,藝術家、音樂家都是在求美。兒子,請問你人生的目標是在追求什麼?你又如何具備能力去實現它們?


「國際觀」使你有能力面對世界、卓然不群。出國留學的準備和實踐過程,會讓這種能力的獲得較為容易。當然,如果你沒有出國留學,也能夠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練就一身「武功」,並且熟悉世界政、經、社大事,瞭解各種商業趨勢、大企業動態的話,沒有道理說你將來不會獲得大機構的重視,獲得不次拔卓,嶄露頭角並大放異彩。然而,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沒有出國留學的台灣畢業生,即使是一流的人才,絕大部分要應徵工作時,大概都只能在國際企業的台灣子公司就業,沒有機會到該企業的母公司去發展,練就更高強的武藝,最大的原因就在於語言能力不足!


如果你有機會到中國大陸的「國家重點大學」去參觀,你會看到早上八點鐘時的景象,竟然是在校園中所有的樹下都是滿滿的大學生,人手一冊地在背英文單字或英文字典,那種激烈競爭的場面會讓台灣人看得目瞪口呆。我從小到大在台灣大概只看過一個認識的人是如此用功的,就是我念小學時住在善化初中宿舍隔壁的孔金鷗大哥,當時他念台南一中,一有空就在關在教室一個人背英文,後來他被保送台大電機系,考取公費留學,現在是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的講座教授,兼休士頓太空中心的顧問!


反過來看看我們的大學生,很多人在深夜玩電動之後,早上通常還賴在床上無法動彈!政治大學一位在北京大學經濟系客座回來的經濟學者告訴同事,有一位上課時無精打采的學生,下課後在回答她的詢問時告訴她,英語托福考試考了全班最後一名。這位台灣老師問他考了多少,他說「只」考了600分(電腦新制250分,約需超越90%的考生)。這讓台灣老師驚訝不已,因為台灣即使是最菁英的台大或政大,全班最後一名一定遠遠落後在此之後,如何和北大競爭外國留學的機會?別說獎學金,連入學許可都難以競爭!


    如果你已經知道了這些,也決心要培養「國際觀」,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你將變得很忙,沒有時間去「浪費」,不是嗎?記住,有能力規劃時間使用的適當方式,規律、從容地生活和學習,也是通往「國際觀」的必經之路。爸爸為你加油,並祝福你!(2007.4.6